关于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董尧
[导读] 摘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提高了财政收支的公开化、信息化、透明化,进一步有效保证财政资金平稳、安全、高效运行。
        广州市增城区财政投资评审中心
        摘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提高了财政收支的公开化、信息化、透明化,进一步有效保证财政资金平稳、安全、高效运行。本文分析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促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工作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资金安全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延伸,是指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代理银行等四方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据电子指令和凭证来办理财政资金支付、报表、对账及清算等业务,极大的减少了各方工作量,实现财政资金平稳、安全、规范、高效运行,让违规操作无所遁形,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所取得的成效
        1、信息通达,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业务单据的全部办理过程都纳入系统管理,电子凭证作为载体集中了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实现业务生产系统的整合;统一标准规范,各方业务系统通过接口无缝衔接,保证业务过程无人工干预,实时完成业务;所有数据得以汇集与处理,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到提高。
        2、压缩成本,全面提高支付效率。当前,国库财政收支规模日益扩大,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后,支付业务办理由原来的手工签章、人工送单转变为电子化、无纸化,减少了纸质凭证的打印,减少了各方业务人员每天跑单,同时节约了时间成本、资源成本和人力成本,从而提高财政支出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立体防护,提升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通过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安全平台,构建管、控、防“三位一体”立体防护网,实现电子印签和密钥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任何操作皆有记录、都有迹可循,防篡改,防抵赖,提高财政系统内部控制,杜绝财政资金管理漏洞,使得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资金安全管理以及工作效率,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预算管理需进一步提高科学性和严密性。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延伸,而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编制联系紧密,预算编制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国库集中支付是预算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要求各预算单位要做好年初预算编制工作,提升预算的科学性、严密性、全面性,然而,由于预算编制时间晚、周期短,许多项目只是参照上年支出情况进行编制;部分单位对全年支出缺乏详细规划和充分预测,预算编制不精密、不科学、不全面,导致资金不能更好的运用。
        2、内控制度需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依托信息技术,支付业务通过财政支付系统和银行自助柜面系统即可完成,对预算单位资金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预算单位加大内控制度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财务规章制度,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单位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或者因人员分工不合理、操作权限界限不清、支付岗位人员限制等,未能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财政资金安全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3、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无论是基层财政还是基层预算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都不高,存在学历层次相对偏低、专业素质不够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够强等各种问题,很难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的需要。


        三、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的策略以及建议
        1、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因此要进一步重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科学规范预算编制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精准性。一是提前谋划、早作打算。预算单位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做好政策方针和发展规划的搜集整理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对次年可能会发生的事项充分预测,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尤其是预算单位财务部门要积极参与并对次年各项支出提前谋划,认真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严格执行、细编预算。预算单位各部门要开展预算执行自查工作,全面分析单位预算执行及财务运行,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支出项目及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问题查找和分析,避免次年预算再次出现相应问题,达到预算编制科学化、精准化目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细致审核、追踪问效。财政部门加强对预算单位预算编制的指导,并严格、细致审核,完善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构建科学化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并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各种内部经济行为,确保财政资金运用更为科学、安全。一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制度。财政部门要制定电子网络支付制度,加强财政一体化系统平台建设,将国库集中支付全部业务流程标准化,并严格执行;构建标准电子凭证库,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利于数据的集中分析、汇集处理。预算单位要完善内控制度,制定实施细则,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降低资金运行风险。二是加强监督问效。严格执行动态监控,监控支付业务流程,及时预警;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数字证书、自助柜面付款U盾实行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绩效监督部门要对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监督和防控,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推动资金更好的运用。三是制定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提高容灾能力,做好备份处理,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造成数据丢失、更改和泄露等风险,保证电子化管理体系稳定运行。
        3、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环节多、实施难度大,而国库集中支付审核人员是保证支付审核规范性、严谨性前提,是做好支付审核、提高资金支付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需全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支付审核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财政部门支付审核人员的培养。财政部门要定期组织下级财政部门支付审核专业人员集中学习、专题培训,保证支付审核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履行工作职责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国库集中支付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二是加强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财政部门要组织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电子化业务培训,强化各单位对业务流程的学习,确保财务人员“人人懂操作,事事不犯错”,尽最大可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发挥电子化支付的最大效益。
        四、结语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既加速了机制创新、业务优化、风险防控、效率提升,也促进了财政资源收缩、成本压缩,同时保证了国库内部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完整。但是也要关注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以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为导向,立足于工作实际,不断深化改革,提高财政服务效能,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冯娟.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70-71
        [2]齐丽梅.对基层财政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2019年7月上:79-80
        [3]王诗瑶.县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实践与探索——以景泰县为例[J].财会研究,2018(6):25-27
        [4]陈昌保.试析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审核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J].财会学习,2019(7):31,33
        [5]李红梅.信息化背景下国库事中监督机制的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18(12):86-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