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76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建筑业发展更为迅速,建筑工程的规模也更加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而大体积混凝土在获得广泛普及应用的同时,也助推了现代建筑综合性能提升。还要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有相当难度,需要施工人员掌握技术要点,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进而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优势得以发挥。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通常指的是实际体积大于 1m3 的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建筑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但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严重的裂缝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体积大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高层建筑工程等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较小的表面系统和较大的结构规模,其内外部容易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如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外部温度超出其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表面就极可能出现裂缝,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的安全问题。因此,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为建筑的结构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作业要求
一般来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埋深是较大的,因而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现实状况出发,对施工方案予以完善,另外,要将外部因素产生的实际影响切实消除,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其内部热点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全释放,这样一来,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外部温差就会变得较大,此时,内部结构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温度裂缝就会出现,因此说,在展开施工时,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内部、外部存在的温差予以有效调控。除此之外,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施工方案和作业要求来对其进行施工,尤其是对混凝土进行配比,实验室必须要具有专业资质,这样方可保证报告更为科学,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最大荷载度才能有大幅提升。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要点
1、前期准备阶段。在混凝土施工原材料选择和购买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其生产日期、包装,以及原材料供应商在建材市场上的信誉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在原材料质量和性能达标的前提下,才可将其应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技术操作人员务必要对材料的使用情况以及投入比例做好充分全面的记录工作。与此同时,在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务必要对搅拌时间、外加剂的添加量、搅拌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骨料与水泥的使用量要精准地计算和详细地记录,并将其控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这样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因为材料过分投入所造成的不均匀搅拌问题,避免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
2、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按照合适的材料占比配置出符合工程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配比时,工作人员不光要注意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抑制水化热进程,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和易性,能够应用到各种复杂的工况中。在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若要控制好水化热程度并使其降低,要求工作人员在选择材料进行配比时,尽量选用矿渣水泥(矿渣水泥水化热程度低),同时在配置时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保证配置后的混凝土具有良好可泵性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减少了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有效降低混凝土施工成本。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特性决定其在浇筑时多应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有时还会根据浇筑要求选用推移式的浇筑方法,在浇筑期间要合理设置施工缝,还要满足如下要求 :首先,混凝土摊铺时,施工人员要对摊铺厚度加以控制,通常要依据混凝土性质、所用振捣器特点以及混凝土泵送方式加以明确。当采用机械泵送时,混凝土摊铺厚度应控制在 600mm 以下,否则混凝土摊铺厚度设定要在 400mm 左右,要保证混凝土输送稳定性。其次,浇筑时间间隔的控制对预防不良接缝及温度裂缝产生也很关键,而浇筑间隔的设置通常要以混凝土初凝时长为上限,要求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当完成上层浇筑任务。这里对振捣作业深度也有要求,应深入到下层范围一同振捣。混凝土初凝时间同混凝土配比、环境条件(如温湿度、通风等)有关,浇筑时需要施工人员合理判定初凝大体时间。如果初凝时间预估失误,或因施工原因造成层间浇筑耗时过长,会导致施工缝的产生,此时需要做好施工缝处置工作。最后,由于分层浇筑对施工队伍技术要求较高,若因施工队伍素质、浇筑设备等因素而不具备相应技术条件,此时应采取推移式浇筑方法,需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总之,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中,分层浇筑仍占主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分层浇筑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在振捣便利性以及层面散热的高效性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有效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
4、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要求。由于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主要质量问题,而温度是导致裂缝直接原因,通过对混凝土温度加以合理控制,可较好地预防不良裂缝产生。温度控制也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措施,温度测量可较好地提高混凝土养护的针对性,可提高养护效果,实现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有效控制,常用混凝土温度测量工具为电阻型温度计。养护过程中,要通过测量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各层温度变化情况,并研究温度特性以达到更高养护效果。为保证温度测量精度,还需合理的设置测温点。同时,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长的控制更为严格,通常不应少于 15d。在养护过程中,还要注意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湿润度的保持,可抑制水分过速蒸发,降低温度应力,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
5、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在后期,混凝土的表面是会发生变形的,这样一来,整体质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若想保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必须要再次展开振捣,保证表层是十分平整的,表面水分也能够得到过滤,出现气泡、裂缝的概率能够将之最低。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时间的控制一定要切实做到位,通常是在浇筑结束后 10h 开始展开养护工作,持续时间应该达到 4 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特殊部位进行养护时,时间应该要予以延长,而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养护方式予以适当调节,也就是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展开赋有针对性的养护。在展开养护工作时,看管工作应该交由专业人员完成,对混凝土进行遮盖时,选用的遮蔽物应该是最为适合的,确保表面不会受到破坏,相关人员要对混凝土湿度予以重点关注,一旦水分不足的话,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行补充。表面存在凹凸状况的话,要由专业人员来予以处理,这样方可使得混凝土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大型建筑施工至关重要的技术部分,在提升工程建筑整体性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混凝土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只有保证混凝土的坚固程度和使用寿命,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J].城建材与装饰,2019(4):36.
[2]高尚勇.大体积高强混凝土施工裂的缝控制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19(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