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100025
在我国,城市扩展导致城市建设占用河道,筑高堤坝缩减河道宽度解决雨洪期河流行洪问题,不少城市的母亲河都面临着成为毫无生命力的泄洪渠的困境。如何让河流防洪的同时能够还原为健康的会呼吸的河流,是河道景观设计项目中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
1项目概况
潮白新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位于天津市宝坻区潮白河上游,西起潮河与引泃入潮河交汇处,东至津蓟高速,全长约14.5公里,面积约675公顷,整个项目分为三个标段。本项目为潮白新河综合治理工程第一标段,设计范围为潮白新河与引泃入潮河交汇口以西一公里处至潮白河宝武公路大桥之间,设计内容为潮白新河北堤河堤景观改造、南北堤内河滩湿地恢复和景观改造,河道长度约4.2公里,红线面积237.72公顷,水域面积114公顷,陆域面积123公顷。
2场地现状
2.1基地现状
以农田、冲积河滩地、林地为主,湿地资源良好、水产资源丰富、水生生物繁盛、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
2.2水体现状
项目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河流两侧沉积物堆积较多,水面宽阔,水量较大,存在死水区,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
2.3植物、动物现状
河堤两侧植被长势良好,品种较单一,部分河岸滩被农田、牲畜侵占,原有植被被破坏。上游河段河道内以湿地为主,生态环境较好,现存大量白鹭、鱼类等。
2.4交通现状
场地除了漫水桥、公路外,河岸两侧缺少自行车道、人行道,南北两岸交通联系相对滞后。
2.5服务设施
场地服务设施不完善,现有设施陈旧,缺少供观光游憩的景观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设施、卫生间、售卖亭、服务中心等。
3 总体设计
3.1设计定位
综合考虑整体河道景观,依据项目周边用地性质,本项目定位为郊野湿地公园,以生态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规划、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城市区域内湿地保护,同时实现旅游开发、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多重目标。
3.2生态建议
以充分利用基地原有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及改造,建议如下:
(1)保护现状湿地环境为前提,提高环境质量,营造生物栖息空间;保护生态环境较好区域,对水质及生态问题进行修复。
(2)建立沿岸生态涵养林地,逐渐形成稳定生境,区域性涵养水源。
(3)建立沿河截污系统,通过内河湿地净化水质。
(4)尊重城市发展特色,合理规划功能及定位,体现场地特征,延续原场地的记忆。
(5)设置滨河车行道、增加沿河人行游憩系统以及亲水空间,增强河道与城市联系。
(6)对两侧护堤进行处理,防治河道水土流失,尽量采用生态性的手法,如石笼护堤、生态袋等。
3.3设计概念
以“流动的色彩,生态的乐章”为设计概念,通过流动交织的园区道路,串联起场地中的缤纷花田、生态湿地、生机农田,共同奏响“诗意动人、乐水田居”的生态乐章。
3.4景观结构
通过打造一条河道湿地景观轴、两侧滨水景观带、多个功能景观点形成潮白新河独具特色的“一轴、两带、多节点”的景观结构。
3.5功能分区
根据对场地现状用地适宜性分析,设计将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包括:
湿地游览区:以河道湿地泡及两岸绿带构成,栈道和木平台作为景观连接通道,为人们提供亲水的机会。
湿地观赏区:利用滨水交通和栈道为人们提供湿地观赏空间。
湿地展示区:展示湿地植物、动物,提供科普展示等空间。
滨河景观区:将湿地体验与游览过程相结合,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认知。
4防洪等级规划及竖向设计
4.1防洪等级规划
按防洪标准分为两个等级:五十年一遇的防洪线和常水位线,进行分区防汛,机动车道、主要园路、入口广场等均满足防洪要求;部分湿地景观区适当扩大可淹没范围,满足汛期湿地滞洪需求。
4.2竖向设计
利用场地现状构架规划地形,创造丰富的竖向体验,满足湿地功能需求。处理好场地内与场地外的边界问题,入口区域利用竖向高差特点做有特色的、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5交通组织
5.1设计原则
(1)堤顶路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限制机动车进入,各景区景点设立自行车停靠点联系整个公园,同时用于应急时的消防。
(2)设计曲线道路,既强调湿地公园的特性,又强化公园内部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
(3)沿河道驳岸设置漫步道,在原场地的田埂基础上设计木栈道,形成便捷亲水的游线。
5.2道路等级
(1)出入口:该区共有19个出入口,其中五处为机动车出入口,其它处为人行出入口。
(2)主要园路:宽度3米,以木铺装、石材为主,引导游人进入各个景点,考虑游人休闲与停留的需要,在道路节点设置集散广场和休息设施。
(3)木栈道:宽度1.5-3米,以木铺装为主,设置在湿生植物之间以及河道驳岸边界,体现人行交通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满足游人亲水需求。
(4)次要小径:宽度1.5米,连接湿地泡之间的田埂小径,设计成自然蜿蜒的形态,与场地自然融合。
5.3铺装设计
(1)石材:主要人流集散广场采用广场砖与当地花岗岩石材。
(2)木材:主要的亲水空间和木栈道路面采用防腐木。
(3)透水材料:次要道路以砾石、石汀铺地为主。
6种植设计
尊重原场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记忆,体现植物的乡土性和场地的独特性,保证视线与水面的通透性,增加湿生、水生植物品种,营造更为丰富的湿地植物景观。
6.1设计原则
(1)设计区域主题特色
植物设计与主题场地相结合,共同营造符合各自主题的植物生境。以生态防护为主的堤岸防护林区、以休闲运动为主的主题广场区,以科普教育为主的湿地涵养区、以农业生态展示为主的浪漫花田区。
(2)体现生态性和景观性
以大面积湿地群落营造湿地栖息地,包括边溪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生态湿地净化系统,提供鸟类、鱼类食物,保证生物多样性。
6.2植物特色
(1)堤岸防护林区
梳理现状地形,针对性地保留或移植堤内外杨树,槐树及柳树,适当补植色叶观赏乔木及耐阴地被花卉,保证视线与水面的通透性,营造绿树成荫,简洁纯粹的林下景观;临近广场区域适当补植开花小乔木,以烘托气氛。
植物品种有五角枫、枫杨、乌桕、刺槐、榆叶梅、二月兰等。
(2)主题广场区
干性强、挺拔的季节性观叶乔木为主,打造通透的生态滨水广场。
植物品种有合欢、刺槐、栾树、楝树、楸树等。
(3)湿地涵养区
以大面积湿地群落营造湿地栖息地,包括边溪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注重植物高低搭配及色彩组合。
植物品种有鸢尾、千屈菜、菖蒲、芦苇、秋葵、香蒲、水葱、浮萍等。
(4)浪漫花田区
以乡土花卉品种、以及观赏价值高的本地农作物打造田园花海,营造具有场地特色的景观氛围。
植物品种有山楂、沙枣、向日葵、油菜花等。
7专题设计
7.1照明专题
(1)重要节点与入口区:一级照度
入口区是公园与城市连接的区域,以功能照明为主,氛围渲染照明为辅,设置庭院灯、草坪灯,强化夜景效果;节点处结合需求合理设置灯光效果。
(2)主要游线:二级照度
园区的主要交通以草坪灯为主,观景平台设置庭院灯,强化照明。
(3)湿地区域:三级照度
渲染气氛为主,采用植物探射灯,减少光污染。
7.2堤岸专题
堤内护坡较陡,参与性和景观性差,利用台地减缓高差,延长景观效果;堤岸严重阻挡堤外区域对河道景观的观赏,增设竖向景观设施,景观盒或外堤脚之外缓坡处理。
7.3服务设施专题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完善场地的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分为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其中服务设施包括服务中心(涵盖管理用房、问询售卖等功能)、厕所、停车场、自行车停靠点。
结语:
城市的人工河道系统与自然河道系统相互沟通、融合才构成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要搞好城市河道生态,先要了解自然河道,让自然河道生态系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结构,让城市河道能够生长到自然的河道生态系统里去,从而构建出一个有能力不断上升的河道生态结构。
所以在本项目河道景观设计中,设计本着首先保证行洪安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适当扩大河道内水面面积的原则,为水生态修复和水景观营造创造基础条件,使潮白新河恢复其本身的自然面貌,既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尽可能使河道生态结构保持相对的完整,水质重现清澈,人们可以在水边嬉戏、生物可以在这里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