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12010319840723XXXX
摘要:目前很多新型的建筑技术已经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不仅保障了建筑施工的质量,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而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施工流程,科学选择施工技术,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有效保障施工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导言
由于现代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在土木工程建筑当中,通过合理运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不但能够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可靠性,而且减少混凝土材料的损耗。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概述
2.1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量较大的混凝土,其几何体积一般在1m3以上,大体积混凝土往往会由于水泥水化热而产生内外部温差以及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严重制约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它具备着表面系数不高、内部温度提升速度快等特征,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离不开工作人员全方位的分析。依据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的规定,当大体积混凝土在各类因素的诱发下产生裂缝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遏制裂缝的发展,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2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面积和浇筑量都比较大,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会与水发生反应而释放热量,这便是水化热,水化热会让混凝土内部和外部形成温度差,如果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温度超出标准范围,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如果外界的温度和水化热产生温度值偏差过大,所引起的裂缝问题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水化热所释放的热量问题应引起技术人员的重视;其次,在进行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要尤其重视混凝土浇筑环节,需不间断的完成所有浇筑工序,因为,如果期间间断浇筑,便会引发后期裂缝问题。同时,科学选用施工材料,严格按照标准调配混凝土比例,进而降低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问题。
3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原因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容易出现裂缝的三种深度,一是表层,二是深藏,三是贯穿性,由于深度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裂缝的大小也会相对不同,其中深层裂缝与贯穿性裂缝是较为严重的现象,对建筑工程稳定性与整体质量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与温差等。是在进行首发热的同时与外界气温相差较大,因此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温差较大影响其散热质量,因此导致裂缝的产生。
4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4.1合理使用建筑材料
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对于水泥而言,其容易出现水化热现象,通常情况下,这一现象会对混凝土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往往会使其产生裂缝。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中,运用的材料一定要符合相关的要求,一定要选用水化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而确保施工质量,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重视水泥用量,对水泥用量加以有效的把控,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减少成本,而且还能适当地增添粉煤灰等掺合料,以便确保工程的稳定性、有效性。同时,施工所需混凝土配制所用的粗骨料应优选那些质量好、强度高且粒径大的,并加强粗骨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地改善混凝土因有害物质而产生的收缩,保障混凝土结构不出现超过可控范围裂缝的情况。
4.2调配混凝土配合比例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原材料的配合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混凝土比例的大小,受到严重的影响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制作过程较为繁琐,而混凝土的比例通过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施工因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施工前期需要做实验。
检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得出实验结果符合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施工,设计人员要注意水灰比,当水比例较大,混凝土强度则会较弱,反之水较小则会出现混凝土凝固过快,堵塞问题,只有当水灰比例正确才能保障施工质量。
4.3加强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力度
在实际施工环节,尽可能的选择傍晚与早晨进行施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场地砂石堆砌场,可以设置遮阳棚,也可采用湿麻袋进行覆盖。在混凝土拌和之前,使用冷水对碎石料进行冲刷,进而更好的降低混凝土施工温度。此外,在泵送混凝土的过程当中,施工人员可以直接在泵管外部缠绕一层草袋,在草袋内部喷洒适量的冷水,有效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当中,科学设置冷却水管与传感器,混凝土浇筑结束之后,及时测量出混凝土内部温度,若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差超出25℃,则需要在冷却水管当中通入冷水,有效缩小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裂缝。在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养护环节,养护人员可以在混凝土结构表层设置补水软管,并在该软管上部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覆盖好之后,再覆盖保温草帘。补水软管之间的距离为100.0mm,还要开设5.0mm的小孔,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向补水软管当中注入适量水,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表层热量快速散失。
4.4混凝土抗裂技术
要想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科学加入添加剂。在混凝土原料中增加添加剂是控制其自缩值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常用的添加剂有减水剂和膨胀剂,需注意的是,添加剂的掺加需要严格按照混凝土外加剂的规范标准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自缩值在规定范围内,增强其抗裂性;与时俱进,关注新型混凝土材料。目前新型混凝土材料主要有活性微粒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等,这些新型混凝土都具有抗拉强度高、抗裂性能好的优势;注重添加配筋合理性。合理添加配筋也是提升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注重混凝土原材料的调配比例。科学配比混凝土原材料是提升其抗裂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技术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原材料配比,如有条件可以先提前实验,准确计算各种原料的比例。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施工要求。此外,还需重视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均匀搅拌,防止出现离析问题。
4.5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施工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会由于环境变化、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针对上述问题,应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予以解决。后浇带施工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整体性、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施工工序、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在混凝土结构划分过程中,应妥善进行区段拆分,依据其长度和范围进行细化区分。此外,应将施工缝进行合理的组合施工,尽可能的缩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差,且在后续施工中,应通过后浇带的浇筑将大体积混凝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确保混凝土的抗拉伸性及结构韧性达标。通常情况下,后浇带施工大约在混凝土浇筑的40d后开始,在浇筑前应妥善凿毛处置后浇带接触面并保证接触面的清洁和湿润。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时后浇带施工容易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气温较低时实施后浇带的浇筑,以防混凝土“热胀冷缩”现场影响施工效果。
5结束语
总之,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涉及到很多的施工细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是土木工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二者在质量方面的作用是相互相承的。因此,只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得到了保障,才能提高土木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这就需要科学、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为保障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杰.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浅析[J].建材与装饰,2018(33):30.
[2]丁宁,石振波.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居舍,2019(24):175.
[3]冉茂禄.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6):10-11.
[4]陈舒曼.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建设科技,2016(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