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企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王波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建设管理所  江苏连云港  222002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聚合与效率”成了城市综合体的主要特征,城市的“整合集聚”与“提高效率”发展为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城市综合体项目的逐渐增多,使得商业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鉴于此,创新发展成了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建筑企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引言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是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形成的。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大基本内容之一,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丰富和提升了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2014年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作出顶层设计。可以相信,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界定
        城镇化(Urbanization)又称城市化、都市化,学术界对城市化的内涵有不同解读,人口学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地理学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化过程;社会学角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角度认为城镇化是由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应该是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为总体指导,以区域发展实际为自然基础,以产业融合打造经济支撑,加强城市治理作为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具有健全的自治、法治、德治等治理体系的综合体。
        2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2.1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新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本就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速度要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受经济基础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较东部沿海地区要慢很多,这种情况也使得我国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模受限,而且区域分工与协作的水平较低,甚至严重缺乏,致使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没有依托。
        2.2商业化的发展缺乏了自身的主题特色
        部分城市综合体为了盲目的追求发展,导致其缺乏了创新的理念和主题特色,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加上电子商务的冲击,导致其不能将城镇商业的功能完全发挥出来。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从“房产开发”逐渐向着“房产经营”、“产业经营”等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住宅调控越发紧张,更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选择了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收益。这样一来,就有很多房地产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盲目的进入了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中。导致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出现了大批量的复制、抄袭、照搬等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此,城市综合体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对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功能进行完善和优化。
        2.3城市带动乡村发展明显乏力
        城乡统筹发展的思维,在我国已经运行了十多年,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加之城市创新能力不足,其自身的发展面临极大挑战,无力顾及带动乡村发展。

与此同时,乡村人口的外流及原有文化的没落,致使村落开始式微,以城带乡不仅力不从心,而且效果不佳,这就使得新型城镇化的转向成为必然。
        3建筑企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3.1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居住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活品质也更加关注,与居住条件配套的服务设施水平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综合体的建设还要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对城市综合体的居住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如在交通、文化景观、智能化服务、特色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其配备智能化、个性化的功能,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室外还可增加一些景观,设计紧致的外立面,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家政服务、商务服务、私人厨师等具有特色的配套服务。由此可见,加强对城市综合体的居住功能的提升,对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进行完善,推动城市综合体的创新发展。
        3.2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是关键。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等体制机制难题,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体制机制,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3.3立足区域实际,发挥优势特色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城镇化道路。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因此,新的城镇化建设必须立足国情,遵循城镇化的演变规律,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突出城镇个性与城镇特色,培育具有城镇文化的特色小镇。从区域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化的区域模式,提出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模式、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模式以及东北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模式。从而避免因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造成的“千城一面”。
        3.4协调区域进行协同发展,发挥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关注那些发展速度较慢且质量较低的地区,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缩小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以实现我国整体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3.5强化农民群众的自我筹资能力
        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受益人,其在经济承受范围内有义务承担乡村振兴建设的融资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求。所以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创造性及主动性,将国家支持和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合理结合,真正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结语
        总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应遵循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不能盲目的进行开发和建设,应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功能,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商务功能,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居住功能,为城镇化的发展做好引擎,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绍辉.诊治“乡村病”推进城乡一体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06(8).
        [2]勒系琳等.中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柳佳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与和谐城市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2014(6):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