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历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郑浩敏1 王昆2 陈楷3
[导读] 摘要:大学历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大学历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大学历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教育;热爱学校、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教育等方面。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经常性地向学生作宣传和讲解,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历史;传统校风;思想教育;优势
        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教育
        大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在近代史上,广大师生追求光明、摒弃黑暗、启迪民众,开社会一代新风,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革新与腐朽的斗争中,他们自觉担负起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民族进步和解放的活动中。一大批先进分子,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建立新中国,有的人失去了很多,甚至生命,为今天的学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当年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时,对人生前途作出的崇高选择,对今天的大学生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与大学密不可分的,广大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引擎的作用。他们是先行者、引路人,虽然人数少,但他们若启蒙了民众,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民众,与民众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改良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西南交通大学,1922年,为了声援开滦煤矿工人反剥削反压迫的罢工斗争,学生成立“赈工会”,集体向学校请假,到唐山市内游行、演讲、散发传单,向各界发出乞援书,并向各商店募捐,以解决罢工工人的生活困难,“募捐所到之处,无一人拒绝”,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时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宣传部长蔡和森在《向导》周报上以《唐山学生援助罢工之模范》为题撰文,称赞他们的行为“不但在劳动运动史上为重要,在民族运动史上尤为重要,而且是中国知识阶级到了真正觉悟的路上之明证”。号召全国被压在国际帝国主义下的知识阶级和学生们,都要学习唐山大学生的模范。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湄潭县,在那里办学7年,给这座封闭的山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当年播撒的文明种子,在那里萌芽、开花、结果。由于浙江大学的到来,那里的民众第一次知道了游泳不是“有伤风化”,而是体育运动;知道了昆虫是对自然界与人类都有好处的生物,需要研究。当时的校长竺可桢还决定在每年6月6日的“工程师节”这一天,学校所有实验室和工场向当地人免费开放;学校还提供经费,让当地人免费禁大烟。一些好学的农民甚至直接到农学院的农场学习栽培技术,教授手把手地教他们修剪果树,给他们传授农业科学知识,使他们第一次受到了科学的启蒙。70年过去了,浙大师生把湄潭当做第二故乡,把那里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科研基地,派师生去那里支教,为那里的贫困学生募捐,免费接收该县考上浙大的学生入学。通过历史教育和实践经历,学生们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曾经在那里支教的一位女硕士,在结束支教重新回到校园后,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一切竟然有些陌生,觉得“要珍惜的东西很多,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在今天的浙江大学,“让新的浙大人服务第二故乡,正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应该说,这样的结果正是今天我们大学思想教育所要追求的目的,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课堂上多少节理论课所得不到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现在,我国人民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几年的学习,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思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毕业后不管在国内任何地方、任何岗位工作,都是为祖国贡献力量;就是到了国外,也会时时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这是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三、热爱学校、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教育
        热爱学校是热爱祖国的一个方面,热爱祖国是热爱学校的延伸和升华;学生只有热爱学校,才可能热爱祖国,才会努力学习,立志成才。那些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优良的传统、成就显著的大学,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新老校友心灵的归宿,校友们的爱校热情都很高。在大学,有些教师以校为家,爱校如家,视学生如子女,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境遇如何,终身在校执教,不求闻达,志在育人。有的校友一家几代相继报考母校,代代有校友,绵绵不绝。有些校友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每取得一项成就,都要向母校报告,与师长和在校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一些纪念日,校友回母校团聚,重温当年的求学经历,与师生畅谈理想、人生、前途,其情深深,其意浓浓。恰如其分地利用好这些有利时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各个大学历史上爱校的实例非常多,事迹非常生动,只要很好地研究校史,努力发掘其中的爱校传统,用它们教育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意识,丰富学校的大学精神。比如解放前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重庆。搬迁中,农学院牧场大批良种牲畜需要迁移,由于缺少运输工具,校长在离开南京前,特意给牧场职工发了安置费,并表示:若敌军逼近南京,这些牲畜能迁则迁,迁不出就算了,学校绝不责怪。然而牧场工人不忍心这批良种牲畜落入敌手,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将这批来自欧美的良种牲畜,以及教学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运出南京。迁徙途中,历经苏、皖、豫、鄂四省,有时雇不到运输工具,他们就自行设法将鸡、鸭、兔类小动物装进笼子,驮在荷兰牛、澳洲羊、美国猪的身上,犹如沙漠中的骆驼队一样,有时一天只能走十余里。牲畜队在战火纷飞中,经过千难万险,历时整整一年才到达重庆。当中大师生在新校址再次见到这群从南京辗转万里来到重庆的牲畜时,就像异地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激动万分。而护送它们的技师和技工,却是个个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
        结语
        大学历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它是提高人民的思想境界、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大学的历史长者百年,短者十几年,不论长短,它们都经历了前进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这种艰辛跋涉、求索奋斗乃至所付出的沉重的代价,应该让每个青年学生都要了解、牢记于心,并为之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宣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50.
        [2]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4~56.
        [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编辑室.西南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辑[M].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