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及患者依从性和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呼吸功能训练)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依从性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d,观察组FVC、FEV1及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依从性;肺功能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增长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治疗切除病灶是延长患者生命关键。但肺部组织切除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并且容易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延长患者病程,影响术后康复[1]。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肺功能,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此次研究我院着重探讨了围术期呼吸功能训练在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及患者依从性和对肺功能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7年08月~2019年08月我院收治的86例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纳入实验分析,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患者均确诊为肺癌,并在我院进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治疗。②患者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肿瘤至远处侵犯的患者。②存在严重肺功能障碍的患者。电脑便利抽样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护理干预[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功能训练:①术前呼吸功能训练:术前3d由责任护士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系统性呼吸功能训练,首先向患者说明呼吸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效果,告知患者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引起患者的重视,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腹式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及膈肌呼吸训练。腹式深呼吸训练:患者取平卧体位,全身放松,用鼻深吸气时隆起腹部,憋气4~5s,呼气时腹部向内缩,尽量延长吸气及呼气时间;有效咳嗽:患者取半坐卧位,深呼吸4~6次后,再次深吸气,屏住呼吸,进行咳嗽并使胸腔震动,将痰液排到咽部并用力咳出;膈肌呼吸是一种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法,患者用鼻呼吸时,护理人员将手放在腹部肋弓下增加腹压,患者屏气60s以上是肺部完全张开,每天进行2次,每次10~20min。②术后呼吸功能训练:术后患者继续进行腹式深呼吸训练和膈肌呼吸,每天3次,训练方法与术前一致,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术前及术后7d肺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示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为90.70%,对照组患者治疗差异性为74.42%,观察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单位:例)
.png)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术后7d,两组患者FVC、FEV1及FEV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及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1.9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单位:例)
.png)
3.讨论
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更易出现呼吸道及肺部并发症,系统化的呼吸功能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此次研究我院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实施呼吸功能训练,通过腹式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及膈肌呼吸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增强患者呼吸机耐受力及力量,缓解患者呼吸困难,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增加气体交换量,全面改善患者肺功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李冬冬, 楚社录. 肺癌根治术式对老年肺癌病人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9, 23(5):976-980.
[2]张学萍, 史庭弘, 翁国勤.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9, 26(18):2268-2271.
[3]孙中芳, 樊艳. 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13):1729-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