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部位与放置时间对样品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者50例(观察组),分别采集肘静脉血及手指末梢血标本,分别在即刻、放置24h、放置7天进行检测,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肘静脉血及手指末梢血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即刻检查,P<0.05;观察组肘静脉与手指末梢即刻检查、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能为心脑血管疾病预测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可采集手指末梢血液作为标本,并且进行即刻检测。
【关键词】采血部位;标本放置时间;高敏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在生理状态下含量较少,一旦人体出现组织坏死、创伤、急性感染等情况,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会大幅度上升[1]。高敏C反应蛋白为使用具有更高灵敏度的检查方法所得的结果。在冠心病、周围血管栓塞、中风等疾病中,高敏C反应蛋白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并且能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性[2]。本研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分析不同采血部位与放置时间对样品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者50例(观察组)。对照组男、女为28例、22例,年龄23至57(37.84±3.85)岁,观察组男、女为26例、24例,年龄24至55(38.36±3.56)岁。均未出现感染情况,未进行过手术,无任何创伤。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采集两组研究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每支采血管采集量为2ml,将其混匀。然后采集手指末梢学3次,每次15ul,立刻置入有800uLhs-CRP检测缓冲的样品管中,混匀。一组在正常室温中放置30s,保证充分溶血后,直接进行hs-CRP检测。二组血液标本置于4℃温度下24h进行检测。三组血液标本在-20℃温度下7天后检测。
1.3观察指标
高敏C反应蛋白。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肘静脉血及手指末梢血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即刻检查,P<0.05;观察组肘静脉与手指末梢即刻检查、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部位与放置时间高敏C反应蛋白结果(mg/L)
.png)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这类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但是近年来,该病发病人群向年轻化发展,中青年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3]。患者发病初期常存在冠状动脉脂肪纹理、血管受损等症状,动脉内膜血脂沉积、慢性炎性反应等与该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对心脑血管意外发病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4]。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前,需要准确诊断疾病,并且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有效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
观察组与对照组肘静脉血及手指末梢血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即刻检查,P<0.05;观察组肘静脉与手指末梢即刻检查、放置24h与放置7天检查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以检测中,常选择肘静脉血液标本或手指末梢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不管选择那种,在血液预处理阶段都需手工加样,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例如在采集手指末梢血时,应避免用力挤压,并且拭去第一滴血后再采样等。本研究结果表明,肘静脉及手指末梢采集标本后进行即刻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不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手指末梢血标本的采集具有较多优点,如采集较为容易,标本用量少、成本低,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5]。但是这种标本采集方式需要使用微量毛细血管,可能会出现标本量吸收不准确的情况,进而影响检测结果,并且采集血液标本时,如果皮肤穿刺过浅,为获取足量的标本,就需对皮肤进行挤压,进而标本中可能会进入组织,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手指末梢血液标本采集时,标本量应该符合要求,并且提高精确度,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将第一滴血拭去,然后再进行采样。
所以,高敏C反应蛋白能为心脑血管疾病预测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可采集手指末梢血液作为标本,并且进行即刻检测。
参考文献:
[1]姚娟.单纯性肥胖儿童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5):570-571.
[2]范军,张虹,赵菁,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4):395-398.
[3]奚峰,周伟菊,陈蕊华,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5):398-400.
[4]程晔,陆国平,陆铸今,等.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非感染患儿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预测医院感染的价值[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10(2):142-147.
[5]姜丙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