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宿改造设计中“中国风”的体现 毕晓坤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毕晓坤
[导读] 摘要:在越来越多标榜情怀和格调的民宿建筑中,形成了很多千篇一律的“套路”,如西北多黄窑青石,而江南则粉墙黛瓦,很难有新意。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院
        摘要:在越来越多标榜情怀和格调的民宿建筑中,形成了很多千篇一律的“套路”,如西北多黄窑青石,而江南则粉墙黛瓦,很难有新意。民宿作为展现当地独特人文地理风光的载体,该如何设计?换个角度,民宿是应该基于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地形,人文等元素,形成独具匠 心的“小作品”,还是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角度,预配式大玻璃加钢筋混凝土的“大盒子”?为 此本文以作者对双山岛NO.8地块民宿的实际改造设计过程为研究依据,探讨“中国风”传统文化在民宿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
        关键词:中国风;民宿建筑设计
        1 绪论
        百度百科定义:民宿(Minshuku),源自日本。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 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1.1研究对象及类型
        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住宿的场所,它是除了一般常见的饭店以及旅社之外,可以提供旅客住宿的地方,因其不同的特点有很多类型,如:(A)农园民宿(B)海滨民宿(C)温泉民宿(D)运动民宿(E)传统建筑民宿。等等。本文主要对传统建筑民宿进行研究。
        1.2研究意义
        中国风,指的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符合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中国风”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均有体现,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现代的理念,表达着中国常见的习俗和符号,是中国本土“风格”。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的风格也是传统建筑文化和美学的综合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2 设计条件
        2.1区位说明
        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行道之间,全岛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东西长3700米,南北长5500米。当地建筑多为徽派,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现状为居民村房,计划改建为民宿+轻酒吧的形态。
        图2.1  设计地块总体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设计理念
        a)整体空间层面
        1、尊重:尊重双山岛村原有疏密有序的街巷关系,结合实际需要调整空间结构,拒绝简单粗 暴的拆除重建。
        2、维持:可以拆除基地上的价值较低的建筑,但是需要保留原有基地上的肌理关系和空间尺 度关系,维持在地人员的记忆。
        3、协调:改造与新建应当与原有建筑和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入具有在地性的特色以及建筑 风格,充分体现建筑的在地性。
        4、提升:尊重当地生活习惯,引导改善改造区的景观风貌。如对路面硬化处理,对街景进行绿化配置,增设公共交流空间以及垃圾回收,废污水的生态化处理等。
        b)建筑单体层面
        1、朴素为美:单体建筑风格遵循简洁朴素的建筑风貌特征,从屋顶、檐口、墙面、门窗、围墙、庭院等几大方面提出改造做法。
        2、谨慎干预:对原有保持较好的房屋,不做过多的装饰,只做简单整修,突出重点特色部 位,适当加入现代建筑设计元素。
        3、多样性:在功能布局以及氛围营造上,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提供多种 可能性。
        4、现代化、精致化:更多的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从生活习惯上、功能上考虑现代化设施。从室内外空间、陈设、家具等方面加入精致化的设计元素。
        图2.2  设计地块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设计分析
        3.1 功能流线分析:
        为保证民宿整体效果,凸显整体建筑风貌,作者在设计时进行风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1、高度控制:在原有限高基础上,改造建筑原则上屋脊均不高于10米。
        2、体量控制:改造建筑的体量应与原有建筑体量相协调;符合园区内建筑体量多样性特征。
        3、色彩控制:建筑立面及屋面宜以园区整体风貌颜色为主,比如灰色、黑色以及白色。
        4、材料控制:改造建筑一层材料以砖为主,二层以混凝土板为主,并辅以少量的玻璃和金属。
        5、风格控制:改造采用“中国风”的新中式风格。
        6、细部控制:栏杆扶手、雨落水管、空调出风口等建筑细部构件,总量虽小,往往是决定建筑 整体品质的重要细节。

作者的经验是采用提升建筑质感的材料,例如铜、镀锌钢等材料,以较少 的投入换来更高的建筑品质。
        图3.1  功能分析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2  流线分析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景观设计分析:
        1、因地宜原则:注重应用景观的在地性,既要尊重当地的乡土文化与乡土形式,也要明确工业以及的历史地位。从植栽配置、道路铺装、构筑物和景观小品等各个方面,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当地的文化景观环境。根据当地环境和场地条件,结合植物的自身特点以及要求来选择和布局植物。多选用在地的植物,来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根据特定的景观布置的位置选择适当的植物来塑造空间的整体效果。
        2、艺术性原则:要求景观设计注重细节、围绕文化艺术主题,烘托营造人文艺术氛围。注重景观配置艺术的审美。对于景观植物的布置并不是简单的放置和堆积,应该讲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疏密有别、移步景异的原则。并且景观的布置应当结合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做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
        3、生态性原则:景观规划设计强调生态原则,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面貌的前提下提升打造景观特色。应保留原有植被,增加绿化量,把握植物的季相色彩变化,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以保护自然,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和自然共生为目标,达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合理的乔、灌、地被复层配植型的绿地生态效益最高,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整体生态环境的和谐。
        4、节约性原则:人工景观尽可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资源以简单环保的方式建造。植物选用来源广、生长快、管理粗放的品种,降低维护费用。同时尽量利用基地遗留植物,降低植物采购成本,
        保证节约改造景观。在美观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性,选用既可观赏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如石榴、樱桃、桃、刺槐、香樟、竹等。
        图3.3  景观分析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设计表现
        4.1 效果图展示:
        经过现场考察和对周边环境氛围的不断调研,民宿最终设计定稿方案的“中国风”元素重点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主立面保留木构架和马头山墙,其中山墙的尺度经过风貌控制,略有降低,但依然保持了马头墙三段阶梯式,还有传统特色的础石和隔扇花窗都予以保留。
        2、民宿入口设置竹林对景和月亮门。通过景观设计分析,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植被,并且以月 亮门和漏窗分隔虚实,竹林掩映。
        3、庭院仿照江南园林,小径幽深,蜿蜒而至。临水照景,宛若故人归。四季变换当中,步趋景移,为民宿增添风情。
        4、入户门借鉴四合院的垂花门,尝试用周边拆旧民居的老木门。纵横木纹中仿若写满了故事,静看岁月变迁,增加趣味。轴线居中,增加入户仪式感。
        图4.1  设计鸟瞰效果图1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2  设计鸟瞰效果图2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2 民宿房间的视线处理
        作为民宿来说,主要的功能房间即为客房。而如何保证上下两层的民宿各自独立?设计师在小细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一层与二层房间在使用时的私密性。经过建模计算演示,在二楼外沿设一定高度的围栏,围栏内放置休闲泳池。一方面是给民宿房间增加使用便利和趣味,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当人在泳池内或池边站立时围栏高度刚好遮挡看向一层院落的视线。同样,通向二层的公用楼梯的围墙也是一样的原则,并没有一味的做大面积高隔墙,而是经过计算,做成阶梯型,既满足使用功能,增添立面风情,还节省用料。一举三得。
        图4.3  二层露台视线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4  楼梯视线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论
        民宿的改建已成为现在炙手可热的话题项目,此次对双山岛NO.8地块的改造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思考如何将“中国风”传统文化结合应用于民宿改造设计中。“中国风”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本案仅仅参考借鉴了小小一部分。做成了这样一个基于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地形,人文等元素,形成独具匠心的“小作品”。方案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作者将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继续探讨“中国风”传统文化在民宿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潘嘉敏.传统性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与传承[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10-13.
        [3]王宝卓.从当代中式建筑典型案例分析看中国风的兴起[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卢卓君.关于新中式主义设计路线的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