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的综合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韩文伯
[导读]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有必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深圳市利德行投资建设顾问有限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  100068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有必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枢纽不仅是一个公交枢纽,而且在创造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社会,文化及经济意义,因此应予以更多的提倡。地铁车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最重要的形式,不仅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而且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地铁车站;城市空间;综合设计
        1导言
        地铁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其交通功能属性是第一位的,其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例如工作效率十分的高、载客量非常的大,同时对于生态污染非常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大型城市中不仅能够解决掉城市拥堵的交通,同时能够让城市空间方面的格局发生变化。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的综合设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2地铁车站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功能扩展的城市发展导致了城市内部构成的重构,并涉及到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在地铁车站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特定于地铁站和周边地区土地的有效利用功能复合,其空间形式全面的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地区空间发展战略来指导建立城市空间设计原则。总体的归纳地铁站点城市空间设计来说,主要的原则有:第一,超前发展原则。地铁车站的建设应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并与实际情况相联系,表现出一定的先进性。要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适应,引导和处理好城市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和土地开发的关系。第二,整体设计原则。仅仅根据部分或部分城市的需要来实施地铁车站的城市空间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对整个区域及周边地区城市空间的关注程度来寻找综合的需求。根据地面站、城市发展和客流中转的要求,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充分利用率,分析地铁车站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各种系统形式。当然,与周边公共交通的联系也包含在地铁车站的城市空间系统的整体设计中。第三,辐射周边原则。为了更好地配合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首先应该靠近地铁站及周围的空间,并逐步增加城市核心区域辐射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接下来处理地铁站和巴士站公交车站的出租车港口和停车场之间的凝聚力,更扩大了其辐射功能。第四,服务客流原则。城市主干道客运交通线路的设置应以地铁车站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基本要求为依据。其次,着重于地铁站与其他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步行到地铁站的距离的设计;此外,地铁站周边的交通形态也更加方便人们使用。
        3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的综合设计控制要点分析
        3.1地铁站的公共空间营造
        轨道交通节点的公共空间不是一个单一的聚集场所,而是为群众活动服务的公共空间,其功能是从地面到地下,从内部到外部的集成,体现了它的功能的公共性质和多样性;人更容易而迅速地到达公共空间方法取决于可访问性,然后交通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的有机部分,城市的细节是空间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应具有其独特性;在拥挤的交通节点,应考虑其运输的安全性。城市轨道交通扩大了城市功能的空间范围和更新改造。首先,主要缓解了现有的城市功能。其次,外部区域的发展对于卫星镇和城市新区的发展以及重塑新城区的发展,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和谐共存的目标则是着重分析城市功能和结构调整,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来适应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地铁的引入必然是为了更新新旧发展、新城规划和城市发展在需求不得不减少的情况下,创建理想模式,将布局重新融入旧城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和其他相邻城市的核心和周边区域,有助于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建设强大的集体力量,实现共同发展。
        3.2明确地铁口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地铁出入口是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的连接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节点,是乘客在地下与地上交通的必经之路,根据出入口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三种连接形式:位于城市道路旁的单独出入口。这种入口建筑直接暴露在城市地面上,通常安装在人行道入口,理想的连接方式是同一条线路或与入口建筑同时施工,具有统一的建筑外观,具有标志性的特点,这对于在城市中创造地铁的视觉形象是很重要的;通过下沉广场的形式与城市空间相连接。这类出入口也普遍应用于枢纽建筑或综合体建筑附近,人流较多,下沉广场式的衔接方式能很好的将城市人流与地铁人流缓冲开来,对于人流疏散起到很好的作用;与上盖建筑相连,这类出入口在城市地面不易找到,乘客对城市地形不熟悉的话,寻找此类出入口的难度也相应增大。但如果地面上的空间被现有的建筑所占用,则借助于地下通道的形式将车站出入口安排在车站上方并与地上既有建筑相连接,同时也加强了地铁空间与上部建筑空间的连通性,这对车站导向设计的要求非常高,对其视觉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3车站站点的衔接空间能够让乘客进行交通转换,将人流滞
        3.3.1地下步道
        地下步道在通道中经常看到,是地铁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地下步道的优势就是布置非常的灵活,有着强大的导向性,能够维持住站点中的秩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两个站台之间设置地下步道,并且拥有流向导线,在通道中要有楼梯和自动扶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竖向的空间交通,将空间更加立体化的使用,同时换成的距离就会有效的减少。
        3.3.2空中步道
        空中步道是城市中构筑物其中的一种,正常情况下会在距离地面大约五米的地方,能够将室内室外进行灵活的转换。在人群活动非常密集的区域,将空中步道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样能够提供给大家更多的空间,能够将地铁空间中的人成功引入其中。
        3.3.3竖向的交通设施
        竖向交通能够将地铁中的空间实现整体性以及便捷性,首先是自动扶梯,它是最主要的一种竖向交通,能够将不同层高的人进行便捷的移动,并且有着竖井的作用。能够将地铁站中的人们快速的输送。其次,是楼梯。正常情况下,楼梯会在自动扶梯的边上。并且楼梯的方向与人流相同,在地铁站中楼梯的位置都设置在站台两端,这样能够让乘客快速换乘。最后,无障碍楼梯,无障碍楼梯要能够满足轮椅的进入,这样的电梯正常会在站台层的最边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人流拥堵。
        3.4城市空间地域文化在地铁车站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表达
        第一,地铁文化的构建首先对其周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提取图腾、建筑、绘画、手工艺等设计元素,反复推敲转化成可识别的视觉符号,并结合新型技术,打造出既极具地域特色又不失时代特征的出入口空间造型。济南每个高架段地铁站“神似而形不似”,既有共性又不失个性,表达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是指高架段地铁站采用源于儒家建筑常用的斜坡顶造型,建筑外表面采用清水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风格朴素大方;立面开窗形式采用地铁列车圆弧形车窗形态,并点缀铜色格栅与金属窗框,外观流畅极具美感。“不同”是指每个高架车站一层的底座外侧的“墙裙”均不相同。
        第二,在地铁站建设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技术水平、建设造价等各项因素的制约,许多地铁站均呈现模式化的“方盒子”空间形态,其空间布局与造型比较单一且可识别性度低。地铁空间的设计应打破空间形态的局限性,通过改变室内空间的装饰,增加室内空间的地域特色,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
        第三,地铁车站空间中有效的交通标识系统可以加强车站的可识别性,从而方便换乘的乘客辨别线路与站点。地铁交通标识的设计应结合地域特征如文化、绘画、建筑等,提取地域特色元素,并转换为识别度高的色彩、图形、文字等符号,提高城市地铁轨道交通LOGO图案、换乘路线、地铁站名图文、地铁各列车外观的标识性,打造充满地域特色导向空间。
        4结束语
        总之,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地铁车站也成为了分担城市功能、对城市核心区的交通问题的减缓压力的重要角色,通过对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等多方面进行统一设计,从而更有效的将城市空间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在地铁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之外,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城市网络公共空间形式,综合设计地铁站点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地铁站点发展的新模式,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城市的整体区域和周边空间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超.青岛地铁李村站地下空间综合设计[J].铁道建筑技术,2012(S2):1-5+34.
        [2]彭地.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J].四川建筑,2012,32(04):65-66+70.
        [3]刘伟刚.城市地铁车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北方建筑,2018,3(01):38-41.
        [4]王敏洁.城市设计与地铁车站综合开发[J].山西建筑,2006(05):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