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运用 王海军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王海军
[导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建筑工程的施工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且旧有建筑的拆迁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一定要深入考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贯彻落实好可持续发展观,以促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作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身份证号码:15010519820916XXXX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建筑工程的施工要耗费大量的资源,且旧有建筑的拆迁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一定要深入考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贯彻落实好可持续发展观,以促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作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生态设计
        引言
        生态建筑给人们呈现出的生态观、回归自然观、地域本土观、环境价值观等,都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是新时期建筑设计的主攻方向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环保化原则
        生态建筑理念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遵循“四节一环保”(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以及环境保护)基本思想。生态建筑要求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设计中要考虑地域性,合理规划建筑室内外的空间格局,提高小环境的舒适性;积极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对建筑外墙、门窗、遮阳等部位进行合理地构造设计,提高建筑热工性能;提倡绿色施工,减少建设用地给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要解决好能耗高的问题,应引入经济、适宜的节能减排技术、环境友好的材料和设备,促进建筑本身的低能耗运行;同时,使相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建筑费用支出,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
        1.2生态和谐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应有效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应遵循建筑与所处生态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存。在宏观层面上,设计中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把握气候特点,合理利用通风、采光、太阳能等自然条件,最小限度地改变自然景观,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微观层面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综合考虑场地的特殊性,让建成空间环境与周围环境交相呼应,让建筑和生态系统实现协调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1.3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最需要考虑人的感受,要以提升用户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目标,要提高节能水平与智慧化功能,增强人与建筑的交互体念感。
        2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
        2.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良好的建筑环境应该包括舒适宜人的温度和湿度、良好的光照、声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以及适宜的灵活空间等。在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关于建筑项目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貌、社会环境等信息,做好统筹规划,保证协调发展。规划选址要合理,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建筑地段内的土地、地下水、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考虑设计方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为最终的设计目的还是服务于人,因此要考虑人的需求,那就既需要考虑建筑用户的需求,也要考虑周围环境居民的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人的需求也在变化。当今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开始怀念和重视田园风光,这就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人们的田园需求。在建筑设计中无疑要提高空间利用率,但是也要考虑人的舒适度,切不可为了最大化空间利用率就牺牲了人的感官舒适,比如为了增加容积率导致楼距过小而影响室内采光等。无论是保护环境还是以人为本,都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些基本要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将这些设计理念和要求体现在设计方案中。


        2.2考虑自然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绿色生态建筑的出现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即借助环境的同时又不影响环境,以最低环境成本的运作方式作用于建筑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地处理选址环境,在建筑朝向、布局形态及内部空间格局处理上,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合理、高效地利用日照、自然通风、雨水等对建筑生态节能方面的正面影响。
        2.3突出特点,融合环境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突出生态环境价值的特点,将设计建筑完美地融入环境。这就要求设计时既要考虑室外环境,又要考虑室内环境。应从整体角度考虑建筑项目与外部环境关系,把建筑与周围环境看做一个有机体。防止对建筑项目周围的环境过度开发,应尽量保持环境的原生态。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要想恢复到原先水平,是需要大量时间、物力和财力的付出,甚至有时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为此,设计师应该不断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突出自己项目的设计特点,同时也要注意新老建筑的风格统一。现在流行的风格是回归自然的田园风格,设计时可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方案设计。室外的屋顶也可以围绕生态主题进行改造,比如在屋顶种植植物和蔬菜,既可以美化建筑整体外观、提高绿化率,也可以提高建筑的阻挡热辐射的功能,改善夏季时的室内温度。除了建筑的外部设计要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以外,在建筑的室内设计中,也要重视绿化,可以将外部的绿化元素,如具有强适应性和高观赏性的植物群落进行合理改造然后引入到室内空间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人们心理状态,某些植物还具有去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的功效,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的室内环境。现今的生态建筑设计中,有许多将室内空间室外化、视觉上增加建筑的面积的独具匠心的方法可以借鉴,另外还可以借助绿化带、喷泉、雕塑等元素将空间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也要注意避免各个功能区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
        2.4加强建筑低能耗设计
        节能降耗是目前各个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行业来讲,低能耗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因此,设计者要采取科学的节能设计方法,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实现居住建筑的生态环保功能。现阶段,我国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行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所以,通过低能耗设计技术手段,为了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周围的气候条件,加强阳光吸收和通风降温设计,减轻照明和空调系统负荷,实现节能减排。另外,应该尽可能的采用新型绿色建材和领先的建筑技术,实现住宅建筑的低能耗设计。例如,在墙体设计中,可以而通过选择新型的绿色保温材料,如发电玻璃、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材料来实现建筑外墙的保温功能,同时也能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
        结语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意识符合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应该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引进新的技术,并将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技术引入到建筑工程中,比如充分利用新能源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有效方式,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意识,能够全面实现我国建筑业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相处,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富生.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探究.山西建筑.2019(04).
        [2]潘炜.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学挑战的面对之法.建材与装饰.2018(52).
        [3]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王文君.低碳世界,2019(29)
        [4]陈菲然.浅析生态策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方式.设计与规划.2019(3).
        [5]付强,史瑛喆.绿色生态校园的建筑设计探究.工程技术研究,20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