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40例,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40例,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残留腰痛1例(2.50%)、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例(2.50%);对照组中,残留腰痛5例(12.50%)、残留腿痛4例(10.00%)、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例(1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术后恢复;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腰椎间盘髓核退行性病变,尤其是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引起椎间盘纤维化或者破裂,最终压迫了神经根,导致腰椎间盘突出[1]。临床发现,建筑、交通领域的从业人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发群体,这种疾病会严重制约机体的活动能力,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科学的护理干预则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比较了术后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的时间是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有患者均具备手术指征,个人资料完成,认知与沟通能力正常,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严重的躯体性疾病者。对照组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6~65岁,中位年龄(51.47±1.3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17±0.24)年。实验组40例,其中25例为男性、15例女性;年龄34~66岁,平均(50.96±1.17)岁;病程38d~3年,中位病程(1.20±0.37)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术后常规护理:体位指导、健康教育、饮食与生活干预、讲解注意事项等。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①术后4h~3d: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被动训练,包括活动踝关节、背伸、环转等,可以有效预防神经根粘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抬腿运动,让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被动抬腿和床面保持30°~90°[2],每次训练抬腿20次,左右交替进行,2次/d。
②术后4d~14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量增加训练项目,联系腰背部的柔韧性,运动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伸背运动:协助患者保持俯卧位,双肘撑在床上,腹部紧贴在床面,尽量抬头,上半身向后仰,维持该动作10s,尽量增加后仰的角度。第二是髋膝伸屈运动:取患者仰卧位,鼓励患者自主屈伸膝关节、髋关节。用双手环抱一侧膝关节,缓慢的把膝关节牵拉到胸部,双腿交替进行,从单腿训练逐渐过渡到双腿训练。第三是贴墙运动,需要在做好完善的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进行,背部贴墙站立5min。
③术后3周~4周:尝试下床训练,训练内容有伸腰运动、屈肘运动、屈膝运动、屈髋运动、腰背肌五点式运动等,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来确定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主要目的是增强腰背肌肉的强度,提高术后恢复速度。
④疼痛护理:在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全过程都要贯穿疼痛护理,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3],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恰当的止痛措施。通过心理干预、交谈、听音乐、深呼吸、闭目冥想、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营造宁静、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操作准确、轻柔,操作前尽到告知义务,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指导患者摆放舒适的休息体位,叮嘱患者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免疫力。
⑤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仍然坚持上述康复训练项目,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恢复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回归家庭后在家属的协助下坚持训练。
1.3观察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残留腰痛、残留腿痛以及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残留腰痛、残留腿痛发生率与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比较(n,%)
.png)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病与患者的年龄、职业特点、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早期患者基本保持卧床状态,以维持腰椎键盘的稳定性,但卧床时间不宜超过7d[4]。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肌肉萎缩和神经粘连,通过恰当的功能锻炼来提高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强度与耐受能力,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训练原则,在不同的术后恢复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与训练强度,从床上被动训练逐渐过渡到床下主动训练,促进机体对炎性物质的吸收,缓解炎性反应,减轻疼痛,提高腰椎功能。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单娟,张静,顾海燕, 等.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尿失禁护理方案的构建[J].上海护理,2019,19(11):9-13.
[2]张礼礼,毕霞.早期疼痛管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7):2715-2717,2720.
[3]于连娣,付娜.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4):72-74.
[4]徐好好,郑元元.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肠道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2):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