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张玲玲
[导读] 分析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我院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掷骰子后分组,心理组的15例接受临床心理护理程序,普通组的1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心理变化及生命质量。  结果 两组SDS、SAS分值在护理前无变化,P>0.05。两组SDS、SAS分值在护理后均有所降低,心理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心理组身体疼痛评分(75.43±4.62)分、心理健康评分(70.28±4.05)分、情感角色评分(72.33±4.37)分、生命活力评分(70.11±4.52)分高于普通组,P<0.05。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后,心理状态有所好转,生命质量有所提升。
        【关键词】生命质量;维持性血液透析;临床心理护理程序
         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替代疗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过抽出患者血液对其净化处理后再次输送至体内,可提高其生存率,但长期治疗增加了患者经济与心理的压力,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心理健康及生命质量较差[1]。既往血透护理存在手段单一、护理片面的情况,而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则更具计划性、完整性、系统性,护理措施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可有效改善其生命质量[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旨在分析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我院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掷骰子后分组,心理组:n=15,男女比例为9:6,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0.31±5.67)岁;血透时间0.3-4.8年,平均血透时间(2.75±1.69)年。普通组:n=15,男女比例为8:7,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1.58±5.64)岁;血透时间0.4-5.1年,平均血透时间(2.44±1.73)年。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心理组: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如下:(1)评估:由专门的血透护理人员及心理科医护人员组成小组团队,与患者深入沟通,对其不良情绪来源进行评估。(2)计划:依据患者不良情绪来源,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3)实施:若不良情绪来源为生活质量较差,可优化患者血透程序,列举血透成功案例,尽可能减少血透并发症,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若不良情绪来源为血透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则告知患者血透治疗的必要性及优点,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以增强患者安全感;若不良情绪来源为不了解血透知识,对血透存在疑虑,则向患者细致讲解血透治疗机制,开展血透知识讲座,加深其对血透的了解;若患者存在社交障碍及孤独感,可建立血透病友群,让患者相互学习安慰,指导患者参加社会活动,改善其心理状态;若患者存在短时间情绪低落的情况,则用聊天、娱乐节目等转移其注意力。(4)评价: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对其讨论分析,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共同讨论应对措施,应用在下一心理护理循环中,对护理过程不断完善。
         普通组:接受常规护理,即血透知识普及、优化血透环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理变化及生命质量。依据SDS、SAS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抑郁、焦虑心理变化情况;依据SF-36量表从身体疼痛、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生命活力等角度观察两组生命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0.0,行X2、t值检验,P<0.05,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心理变化
表1观察两组心理变化

         两组SDS、SAS分值在护理前无变化,P>0.05。两组SDS、SAS分值在护理后均有所降低,心理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
2.2观察两组生命质量
表2观察两组生命质量

         心理组生命质量更好,P<0.05。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加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能在挽回患者生命的基础上延长其生命周期,但血液透析会带给患者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多数患者存在生命质量差的情况,需辅以护理措施。血透患者既往护理多注重血透知识普及、环境护理等,虽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血透环境,但无法关注到患者内心需求,导致心理压力较大,负面情绪较为严重[3]。与此不同的是,临床心理护理程序更重视护理过程的针对性和有序性,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特殊性,其不良情绪来源较为广泛,若无法明确患者不良情绪来源,会降低护理效果。因此本研究由专门的血透护理人员和心理科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与患者深入沟通,评估其不良情绪来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部分患者在血透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较差,此时护理人员可列举血透成功案例,尽可能完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以改善其生存质量。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较长,较大的经济负担会增加患者内心压力,护理人员需阐述血透治疗的优点及必要性,让家属增加陪伴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经济压力,以增强其安全感,减轻不良情绪[4]。此外,部分患者不了解血透知识,对血透疗效存在质疑,护理人员则细致讲解血透治疗技术,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列举血透成功案例,让其深入了解血透知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还存在自卑心理,不愿与他人交流,存在一定的社会障碍及孤独感,护理人员可建立血透病友群,适当举行社交活动,以丰富患者日常生活;若患者存在短时间情绪低落的情况,则通过注意力转移法改善其情绪。各种心理护理措施实施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优缺点进行分析,共同讨论护理中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并在下一心理护理循环中进行改善,以优化护理过程[5]。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可有效提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让其更为积极的开展血透治疗。
参考文献:
[1]冷盛君,顾蔷怡,方韡, 等.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165-168.
[2]马兰,张晓媛,王秋芳, 等.护理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43(12):1998-1999.
[3]黄升,陈海英.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3):123-125.
[4]梁洪妮,王本芝,刘凌云.综合护理对重症胰腺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生活影响的质量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1):223.
[5]蓝复莉,谢碧锋.综合护理对重症胰腺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3):1467-1469,14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