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伤的救治及护理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期   作者:樊晓燕
[导读] 蜂蜇伤很常见,尤其在山区。蜂蜇伤的症状有轻有重,因此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蜂蜇伤很常见,尤其在山区。蜂蜇伤的症状有轻有重,因此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那么,蜂蜇伤后有什么症状表现,应该如何处理?近两年,蜂蜇伤在我地频频发生,因此探讨蜂蜇伤的救治、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很有必要。
1 蜂蛰伤的临床表现
1.1轻度
        健康人群同时被蜂蜇10次可引起局部反应,一般为轻度症状,常见表现如局部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患者会出现水疱、皮肤坏死,但在几小时或一两天之后都会慢慢消退,最后消失。因此,轻度蜂蛰伤通常无需治疗。
1.2重度
         健康人群同时被蜂蜇200~300次可引起中毒,症状等级多为重度,常见表现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腹痛、少尿等全身中毒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痉挛、昏迷甚至是休克,可进一步引起肺水肿、急性肾衰竭、心肌炎、肝炎等疾病,最终导致心脏、呼吸麻痹而死。短时间内被蜂蜇500次,可导致死亡。
1.3蜂毒过敏
         部分过敏体质者,会因为蜂蛰伤而出现蜂毒过敏,临床症状以荨麻疹、喉头水肿、哮喘、支气管痉挛为主,严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窒息,继而死亡。
2 蜂蜇伤的救治
2.1 对症处理
        根据蜂的类型,伤口以5%碳酸氢钠溶液、3%硼酸水、1%醋酸或稀食醋冲洗,1~2h/次,局部疼痛明显者注射2%普鲁卡因4~8ml。蜇伤临近区域及基底采取封闭治疗,或口服镇痛药。
2.2 全身反应治疗
        轻度患者予以本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治疗,2次/d。重度患者肌注抗休克药物或皮注1:1000肾上腺素,再静注5%葡萄糖盐水+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也可以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地米10mg,2次/d;静注20mg速尿以利尿,予以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以抑制胃酸,避免胃粘膜、肝功能受损;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必要时予以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被群蜂蜇伤或伤口出现感染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3 蜂蜇伤的护理
3.1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予以吸氧、心电监护,保持血样饱和度,注意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必要时监测浅反射,发现问题时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患者的二便情况,详细记录尿量、出入量,必须时留置尿管,以保证二便顺畅。尿量不足400ml/d者,或尿素氮、肌酐、血钾水平出现异常变化者,均应通知血液透析室做好血液透析准备,以便患者能够及时、快速获得血液透析治疗。遵医嘱用药,保持机体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动态掌握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获得检查结果后尽快报告给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
3.2 局部护理
         认真察看蜂蛰伤部位是否有毒刺,有则予以消毒,之后将毒刺拔出,并检查毒刺是否折断遗留于皮内,有则以镊子拔除断刺,再采取拔罐法将毒液吸出,确保毒液完全吸尽。千万不可挤压蜇伤口,以免毒液进入血液,扩散至全身,导致病情恶化。详细询问患者蜂蛰伤的过程,以便识别蜂的类别。根据不同的蜂蜇伤,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野蜂或蜜蜂蜇伤的伤口以5%碳酸氢钠、肥皂水或3%氨水予以处理,大胡蜂或大黄蜂蜇伤的伤口以3%的硼酸水、1%的醋酸或稀食醋进行处理。处理后观察局部肿胀、疼痛的消退情况,严重者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免出现破溃、感染。避免局部大量活动,蜇伤部位可采取冰敷法以消退肿胀,并延缓毒素吸收。
3.3 疼痛护理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告知保持良好心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疼痛强烈者,遵医嘱使用2%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处理,保证无菌操作。禁用吗啡止痛,防治患者出现呼吸抑制。鲜马苋、夏菇草捣碎后敷在患处,可获得一定的消炎效果,且能减轻疼痛。
3.4 心理护理
        蜂蛰伤具有发病急、症状明显、进展快的特点,部分患者尤其是患儿家属会因为担心病情而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等情绪,因此应加强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担心的地方,并帮助患者消除相关影响因素。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蜂蛰伤的治疗方法、处理措施、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知识,以提高患者对蜂蛰伤的正确认知,继而积极配合治疗。
3.4 其他护理
         维持病房干净、清洁,确保床铺无异物,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压疮。指导患者合理进食,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食用清淡、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食物,肾功能正常者鼓励其多喝水以促进毒素排出,水肿严重者应限制水钠的摄取,禁烟酒。病情严重者,加强对其的生活指导,做好基础护理工作,预防护理差错引起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危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以降低血液循环,避免毒素快速在全身扩散开来;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以不疲劳为宜。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告知药物功能、用法用量、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亲自喂药或看着患者服药,以保证治疗效果。
4 蜂蜇伤的预防措施
         ①进行野外活动或作业时,尽量穿长袖、长裤,戴好帽子,衣服颜色最好选择暗色。最好不要喷香水、化妆,以免“引蜂招蝶”,原因是:香水、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含有花香气味,易吸引胡蜂前来。准备好急救药品,以备不小心被蜂蛰伤后可以及时进行自我处理。
         ②活动或作业前,先观察周边环境有无蜂巢、蜂穴,可以用长棍、树枝等物先拨动一下,正常后再进行作业。若发现蜂巢、蜂穴应悄悄走开,不要快速跑开,也不要大惊小怪,以免“惊扰”到胡蜂。带小孩进行野外活动时,应提醒其远离蜂巢,千万不可用棍棒、石块等去敲打蜂巢,以免引流群蜂。如果群蜂已被激惹,应慢慢蹲下,或快速以逆风方向跑开现场至少10米以外,再用身上的衣物遮挡暴露部位,包括头面部、四肢等,待群蜂散开后再慢慢离开现场,千万不能快速跑动,也不要回击、扑打胡蜂。
         ③发现蜂巢时可以烟灰熏之,或向管理人员反馈,或向消防部门报告,确保蜂巢、蜂穴处理后再进行作业。
         ④避免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无包装、遮盖的甜食、水果,以免招来胡蜂。
         ⑤禁止在村庄附近养蜜蜂,蜂群养殖人员采蜂蜜时应“全副武装”,戴好面罩、手套,采蜂蜜动作轻柔,以防激惹群蜂,导致严重蜂蛰伤。
         ⑥庭院中的树木应常修剪、松土壤,以减少蜂筑巢,同时也能及时发现蜂巢、蜂穴并予以处理。庭院不种植多汁植物,以减少胡蜂飞入庭院。
         ⑦胡蜂色盲,零星几只胡蜂发来时无需理会,走开即可。如果胡蜂停落在身上,轻轻将其抖掉便可,千万不可拍打它。如果胡蜂在周边来回飞,说明你已经是胡蜂的“目标”了,应尽快里离开,千万不要近距离观察胡蜂,以免其招来蜂群,群蜂攻击,必然会被蜇伤。
         ⑧野外登山涉足时,不可选择无人问津的草径、丛林,因为这些地方行人少,易成为蜜蜂的蜂巢宝地。
         ⑨阴雨天气时,蜜蜂通常簇拥而居,拥挤的蜂巢易引因为激惹而蜇伤行人。
         ⑩生活生活中,尽量远离蜜蜂、胡蜂出没的场所,以减少蜂蛰伤的机会。
         总而言之,蜂蛰伤的后果可大可小,轻者可自愈,重者会致死,因此应积极预防蜂蛰伤。一旦出现蜂蛰伤,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救治与护理,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确保生命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