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症状是身体神经肌肉的接头处出现异常,导致肌肉神经之间信息传递出现功能性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全身肌肉无力,并且肌肉容易出现疲劳感,尤其是肢体活动过后,肌肉的症状情况更加的严重,若是休息一会儿症状的表现又会减轻,在我国100万人之中,大概有77至150人可能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的情况,年发病率100万人中大概有4至11人会出现这个疾病,并且出现重症肌无力女性的概率会大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发病的比例为3:2,同时这种病症出现不分年龄段,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出现这个病症的可能,而小儿以1至5岁年龄发病情况居多,那么针对这个病症,应该怎样来进行治疗呢?
首先,重症肌无力在临床上有分型,一般有六种分型,分别是:I型眼肌型、IIA型轻度全身型、IIB型、III型(重度激进型)、IV型(迟发重症型)以及V型肌萎缩型,其中IIA型轻度全身型常常会伴有眼肌疲劳的表现,但是不会有假性球麻痹的情况,不会导致日常咀嚼或者吞咽困难的情况;而IIB型不仅眼肌有疲劳的情况,还有假性球麻痹的情况出现,并且这种症状持续半年的话,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III型的话则是发病迅速,并在短时间就发展出现呼吸困难的可能;V型肌萎缩型则较为少见。
其次在治疗上,大概有4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每个方法各有优势和缺点,需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方法如下: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会对患者病情起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溴吡斯的明在这一类抑制剂中比较常用于肌无力的治疗,成人使用这个药物,初始是先口服这个药,然后再肌肉注入一定剂量的药物,由于溴吡斯的明药物比较适合个体化使用,因此,患者应根据其身体表现情况来逐步摸索出最佳的使用量,使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胆碱酯酶抑制剂主要是从抑制方面来对肌无力进行改善,只能对症进行改善治疗,没有治本的疗效,因此此类药物不能长期的使用,用药上剂量由少到多,直至最佳的作用效果为宜。这类药物除了溴吡斯的明之外,还有甲基硫酸新斯的明等。
二、免疫调节治疗
对患者进行免疫治疗的作用可以诱导肌无力症状的暂时缓解或者短时间使其得到接近缓解的效果,并且有效之后可以逐渐在用药剂量上减少,同时又起到维持缓解的效果,直到后面能以最低的剂量缓解并控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免疫调节治疗,常用的抑制剂有硫唑嘌呤、环抱素A、他克莫司、环磷酸胺以及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
三、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来说,是一种短期的免疫治疗方法,使用血浆置换的情形一般可以用在肌无力患者突然病情加重(包含重症肌无力危象)、手术前的治疗等,术前治疗的话,特别是在胸腺切除术之前,进行血浆置换可以对围手术期的死亡率做到短时间有效的降低效果。但是进行血浆置换的时候,要避免和大剂量激素的同时使用,以免诱发肌无力症状的加重,除非其他治疗方法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都没有明显的效果,可以直接考虑进行血浆置换,否则在其他治疗方法有效,并且还在持续治疗的时候,进行血浆置换的选择要多方面考虑才行。血浆置换可以对患者的循环抗体起到暂时性减轻的效果,并且能让大多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改善情况较好。血浆置换一般需要患者治疗之后,隔日还需要进行3-6次左右的治疗,以免患者耐受性差或者凝血因子丢失,血浆置换不建议每天都进行治疗,这样对患者的症状改善不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出血的可能。患者的耐受程度也决定着其适合进行血浆置换的次数,并且根据其临床改善的表现决定,大多数肌无力患者临床上需要进行六次或者以上的血浆置换,才能对症状稳定并且有效的改善。
四、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今被常用于对急性加重的肌无力患者的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较为迅速的对患者的无力症状进行改善,特别是对于重症肌无力,并且是全身型的肌无力患者来说,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症状较轻的肌无力患者,其作用表现反而不太明显。因此对于重症肌无力或者肌无力症状加速较快甚至是到了咽喉肌以及呼吸肌的肌无力患者,更应该及时的进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疗,以便患者尽快的减轻肌无力的症状。但是对于危象治疗的表现上来说,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不如血浆置换,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要确定患者的具体症状情况及对症状分型,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当然,除了以上较为常用的一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临床上还有其他对于肌无力治疗的办法,例如胸腺切除术以及中医药治疗,一般对肌无力患者来说,有90%以上的患者同时表现出胸腺异常的情况,而胸腺切除对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也较为直接有效,这种治疗办法适合发病为全身型并且手术无禁忌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同时对于重症肌无力,近些年来中医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治疗,根据中医的方法,在治疗上适当的使用中医中药,也可以降低免疫抑制剂对患者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效果,中医可以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