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友善价值观路径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5期   作者:张小虎
[导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具体体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友善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来源,友善必然是其全面发展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新时代将来担当起伟大祖国建设使命的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友善;价值观;路径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一、友善内涵
        倡导的友善观是对人类社会往日友善理念的传承与弘扬,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的基本价值规范,也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友善是将问题平心易气地与别人进行交流研讨,在别人有困难时你伸出的援助之手,友善如阳光般是给人温暖,它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友善的动力发自于内心的宽仁慈爱,只有自己内心深处有仁爱之心才能把这种爱心传给大家。友善是仁爱之心的外化,只有宅心仁厚,才能爱护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对人不苛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友善是几千年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论语•学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著作,其中对“友善”的思想有着丰富的论述。这是一种以友善的态度、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各种关系。《周易》这部著作中也讲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人的一种坦荡胸怀。
        (一)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为善,是自己生存发展之道的保障,同时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二)与社会为善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做到人与人的友善,才能与社会为善,这体现了社会和谐的程度,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不同阶层时刻保持宽容大度,与各个阶层友善,尊重各个阶层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和谐社会关系中所出现的矛盾。在交往中要克制,在有矛盾利益发生时不要冲动且保持对话心态,从而使社会矛盾能够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与自然为善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善待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基础。
        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们总是给万物以种种干扰,往往以自身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这样大自然一定会加倍给人类报复。早在多年前,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并按照自然规律改造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的思想对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二、缘何友善
        (一)友善是联系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价值纽带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与人为善的宽厚,友善交流的态度,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进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在我们的家庭、亲属等之间平时也需要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惊喜,都是加强情感交流、提升幸福感、共同推动家庭环境改善的推动力。可是,我们有大多数人把自己的笑脸给了他人,却没有给自己最亲爱的人。结果影响最亲爱的人的心境,导致家人失和,这样也会影响大家的共同发展。
        (二)友善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化解社会暴戾之气的根本途径
        现如今,我们社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焦躁,人们的行为变得比过去放肆与无情,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到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但是这种暴力行为束手无策。其实,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的根本方法,需要每个人都持有友善的价值理念。人们的一些暴力行为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的不友善的行为习惯所积累的。如果每个人在争吵的过程中有一方谦让,也不会酿成血案,如果乡里邻居在纠纷中都能像“六尺巷”的故事一样大家各退让一步,也不会出现不必要的矛盾。
        (三)友善有助于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心态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势导致的波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正在在调整和完善之中,人们在环境、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分化了我国社会群体。人们的社会心态在这种背景下某些领域也就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对于富人产生仇恨心理、对于当官的产生仇恨心理、还有在金钱面前的诱惑产生的种种情绪等。某些阶层的部分成员平时为非作歹、傲慢、无礼,这固然是社会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还有缺乏正常的理解与沟通也是各个阶层之间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友善是对诚信和乐于助人的内在的追求
        “诚”意味着公民要有坦荡的胸襟,做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信”意味公民对别人真诚守信,不欺骗,去充分履行自己诺言。诚信是友善的基础,着诚信并被友善所包含。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阴谋和诡计,对诺言履行毫无兴趣、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诡计多端,那么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不能以诚待人的人会不会在社会上立得住脚,扎得了根。
        乐于助人是一个高尚的人的基本标志,也是一个人人品好坏的外在体现,发扬乐于助人的中华美德,常常能够设身处地将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热情而真诚的给予他人援助之手,古人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现如今社会目前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与人们恻隐之心的丧失息息相关,有些人心理阴暗且幸灾乐祸,还有些人还以伤害他人为荣,经常会把与别人较量并取胜当成谈资,还乐此不疲。就是类似这些种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造成了人们在友善情感上的冷漠和麻木不仁。
        (五)友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
        构建一个友善的社会氛围,人人之间友善相处,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后一句是说我们要拥有大地般厚实、和顺的德行,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人与社会亦是如此。友善能够有效化解生活中的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六)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他也多次强调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践行友善
        (一)提升道德修养
        友好的行动和行动是我们友好和友好思想的内在外化。如果一个人内心黑暗,就没有好的想法,善行和友谊的精神。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个人品德的角度出发要做到友善就是形成仁爱之心,以此作为友善的内在根基。友善关怀他人的内在修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发自内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的选择,因为我们每个人是同等的。
        2.我们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来缓解和化解各种矛盾,从自身遇到过的困难感同身受的理解别人。
        3.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参透人的本质,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这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二)营造友善环境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人。”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表明环境对人的健康成长和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环境是悄无声息的导师,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个人自身的文明素养,又必然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营造友善环境氛围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1.我们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大力宣传健康成长和道德修养正能量的新闻。
        2.我们要积极宣传无私奉献、有担当的英雄事迹,来营造一个友善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完善友善制度
        要加强善人与善制的制度,绝不能让做好事做好人的人寒心,为了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强化友善制度:
        1.要保护践行友善美德的个人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对损人利己、恩将仇报等失德行为要惩处,加大制度约束机制。
        2.要通过政策方面保障和制度方面规范相衔接褒奖善行义举,要形成好人做好事有好报、有恩必将德报的正向效应。
        近年来一些地区出台的“条例”被称作破解“扶不扶”、“救不救”、“斗不斗”等难题的“好人法”,展示了以“善制”保护“善行”的良好举措。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执行善制。“潜规则”对制度正义构成严峻挑战,所谓“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而言的,是指在正式的各种规则之外不成文、不公开但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认可并实际遵从的隐性规则。“潜规则”大行其道不仅会使制度失却实效,而且可能会使社会陷入由于两套规则运行所造成的混乱中,滋生人格分裂和虚伪人格,使社会失去真诚友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明规矩’、破‘潜规则’”,通过善制与善治的联动促进社会生态不断改善。缺乏物质基础和保障机制,会使友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难以持续开展,国家和政府应对友善价值观的传播予以支持,利用法律和政策为践行友善价值观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书刚.新时代友善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9年.
        [2]刘金玲.“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之道[J].人民论坛,2018年.
        [3]论析新时代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王磊峰,刘伟伟.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4]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杨玥,徐园媛.2014.丝路视野.2017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