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20 例来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并总结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本组20 例患者的SAS、SDS和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本组20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1 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本组20 例患者满意17 例,深刻3 例,不满意0 例,护理满意率为100.00 %。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预见性护理;急性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的官腔变得狭窄甚至闭塞,进而造成患者心肌缺血,心肌持久性的缺血最终引发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骤[1]、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特点,且该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提,基于此,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进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20 例来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本组20 例患者中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龄59~85 岁,平均年龄72.29±5.51 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85±2.08 年。纳入标准:① 患者经临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均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② 患者肝肾功能增长,无其他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③ 患者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颤等心脏疾病;④ 患者意识清晰,无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依从性良好;⑤ 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本组20 例患者均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即 ①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患者未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病发后由于濒死感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个人隐私和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将内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并耐心的聆听,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可通过讲解前期成功治疗的案例,坚定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2],同时也可以通过聊天、看报纸、看电视等方式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避免谈敏感性话题,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和家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加其心理抗力;② 健康教育 患者由于缺乏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知识的认知,甚者存在错误认知,严重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因此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3],向患者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护理人员与患者一对一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交流,沟通,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可以通过聊天、问答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在轻松的范围下完成健康教育;③ 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针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应干预方案,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保证各项干预措施可以有序进行。
1.2.2 评价指标 比较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并总结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考察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分别使用Zung焦虑度(SAS)和抑郁度(SDS)自评量表进行评价,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简易评价量表(SF-36)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本组20 例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和SF-36评分进行t检验,,α=0.05
2.结果
2.1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本组20 例患者的SAS、SDS和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本组20 例患者治疗过程中1 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本组20 例患者满意17 例,深刻3 例,不满意0 例,护理满意率为100.00 %。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其具有疾病急骤、病情危重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传统的护理方式多是以治疗为中心,护理措施均是严格遵循医嘱,无法考虑到患者的综合情况。预见性护理干预遵循“以患者为中心” [4],一方面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可帮助患者提升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再者通过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提前做好并发症应急抢救预案,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质量。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后本组20 例患者的SAS、SDS和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且本组20 例患者中仅1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护理满意率为100.00 %,说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09):1053-1055.
[2] 温小敏.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8,5(26):139-140.
[3] 曾英.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08):1116-1117+1120
[4] 孙梅,王美兰,倪丽丽,唐媛媛,丁立香.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6,
14(2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