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金天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541000
摘要:当前,为了保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应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环境监测是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技术保障,而环境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工作,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是得出准确实验数据的重要前提,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综合考虑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特点,依靠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完整性。本文在此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有效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提出了几个重要策略。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有效策略
前言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为了保证监测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必须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信息数据。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概述
环境监测是通过用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环境监测具体过程通常包括背景调查、确定方案、优化布点、现场采样、样品运送、实验分析、数据收集、分析综合。
环境监测是一个强制性、公正性的工作环节,因此对环境监测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整个的环境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具体工作实施前,工作人员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案,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比较合理的安排和部署;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工作人员要根据这一区域环境的具体情况、以往工作经验确定环境监测指标,以此为标准分析与评价监测过程中所得数据和结果;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确保各项环境检测工作在一种科学化、合理化的规范下运行,使其更加行之有效的运行
二、当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环保力度,也对环保工作做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满足质量控制系统的要求。制度建设是一项工作展开的保障,所以,如今的制度缺陷会影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日常监测工作中所采取的质控措施与实际工作的关联不够紧密,手段传统单一。质量控制模式局限于数据比对、加标回收、平行样及密码样测试等;质量管理途径局限于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理论考核等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
3、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较低
我国当前的地方监测站在行政上隶属于当地的各级的环保局,部分环保部门领导基于政绩和考核的考虑对监测数据进行篡改,破坏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造成了环境监测的结果无法有效进行控制。
三、有效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策略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规章制度
在机构与职责方面,以分级管理的方式,建立各级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和质量保证专门机构。前者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实验室评比、审定质量保证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划、指导有关技术文件编写和主持对数据质量有争议的仲裁工作。后者负责本单位内的质量保证工作,组织实施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审核质控数据,培训技术人员以及考核评比等工作。在量值传递方面,以标准物质为量值传递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各类计量器具实行计量法,按有关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检定。对实验室及人员提出了建立健全有关制度,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考核合格上岗的基本要求。
2、规范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
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内部质控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三、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3、正确选择监测方法
正确的选择检验方法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前提之一。实验室优先采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最新有效标准方法。否则,可选用国际发布的成功经验或引进知名的操控技术或实验室自行研究的方法或客户提供的方法。采用非标准方法时,方法可靠性的确认可采用标准物质或用与权威方法进行比对试验或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方法,以确保非标准方法符合监测要求。
4、强化采样、运输、存储质量控制
采样工作是整个环境监测的基础,采集的样品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而且要合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采集时,要依据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且要依据环境的具体情况,校准采样仪器,并将其放置在合理的位置上,避开污染区域,避免仪器在具体应用中无法正常运行,然后开始相应的采集任务,采集完成后通过专业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运输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
化验分析时,采样管不能发生倾斜,同时也不能同软物体发生接触,有效避免吸收剂发生逆溢流现象。利用专用取样设备完成相应的取样操作,在取样过程中要避免操作错误。例如,在应用过滤膜时,避免在进入采样器前受到污染,在完成样品的收集后,要做好封存工作,避免样品采集后受到污染。若监测分析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应当将样品转移到特殊设备内存储,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标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5、加强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包括样品的前处理、分析、数据审核,出具报告的全过程。常用的室内控制方法有空白试验、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比较试验、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对照分析、密码标准样品、质量控制图等。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指参加国家、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计量认证评审专家组织的能力验证,或邀请同级环境监测站进行实验室间比对,以确定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一般采用密码标准样品来进行考查,以确定实验室报出数据可接受的分析结果的能力。
6、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评价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应该进行处理,按照误差理论的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给予剔除,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采用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运用科学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严格把握原始数据的质量关。对处理和统计后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需要以综合技术为手段,完成监测数据向环境质量定性结论和防治污染对策的转变。要保证该环节的质量应按环境要素分别细致分析,在执行监测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系统分析工作制度,用回顾评价的方法检查环境质量结论的准确性,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污染的防治对策。
四、结语
综上,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公正的重要基础,监测过程中要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整个监测过程,根据质量控制的目的和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强化采样、运输、存储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评价,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永乐.浅析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王全梅;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