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13018119880402XXXX
摘要:由于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愈发严重,针对这一问题,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环保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本文主要对这一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具体运用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环保工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农用化肥以及农药还有工业三废和废弃塑料等都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土壤污染现象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大减少,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越来越少,草场退化现象也愈发严重;水污染使我国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更加恶化,给人们的饮水带来困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因此要使用生物技术等先进的新技术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1 优点
DNA 分子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基础,这项技术主要包括酶工程以及微生物工程还有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这些年来,生物技术在医药研究、农作物改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环保工程中运用生物技术有着诸多的优点,具体如下:
1.1 垃圾废弃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污染物,我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能够让其分子结构改变,生物能对发生降解的各种产物和副产物进行重新利用,从而使环境污染程度得到降低,同时也将这些废弃物进行转化,变为可利用资源。
1.2 污染物经过发酵工程技术处理后,其最终转化物大部分是甲烷气体、氮气、水、CO2等稳定物质,处理的过程是直接处理的,减少转移的次数,降低重复污染的发生,因此,生物技术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
1.3 在利用酶促反应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用到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在常温常压和中性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大多数的生物技术可以快速的在现场进行。它具有一定的优点:第一,操作比较简单;第二,成本比较低;第三,发生反应的条件比较简单;第四,反应过程较为稳定;第五,效果比较好。这些方面的优点使生物技术得以在环保工程中进行普遍应用。
2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运用
2.1 生物修复污染
土壤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重金属,我们用生物技术对其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作用将重金属进行净化,降低其毒性。由于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重金属的具体化学形态得到了改变,毒性降低,因此不能在土壤中进行移动扩散,生物的吸收以及代谢使重金属得到了消减以及净化和固定。同时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使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微生物变得更有活性,土壤的生态结构得到改善,能够抵抗外部因素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的发生。
2.2 生物净化
污水被污染后的水中具有比较多的有毒物质,比如重金属以及氰化物还有有机酸和有机汞等。我们使用生物技术对水污染进行治理,主要的原理是:微生物自身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动,在它们的活动中能够对有毒物质转化,这样有毒的物质不再有毒,最终将污水进行了净化。近些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主要手段有固定化细胞技术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等。固定化酶主要运用的是化学键合法,它能够把水溶性酶与不溶性载体结合起来,最终使酶成为一种衍生物,这种衍生物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是不能和水相溶。对固定化酶进行制备,能够对微生物细胞进行固定,从而获取到固定化细胞。这项技术对污水中各种有机污染物以及无机金属等的处理比较有效。
2.3 消除化学农药污染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杀虫,农药杀虫剂大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经生态系统的循环会积累毒害。近年来,使用生物技术降解农药残留,消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基因工程技术的运用原理是:一些微生物能够对农药进行降解,这项技术对这些微生物做改造,将它们的生化反应途径进行改变,从而实现较好的降解以及消毒的效果,从而避免各种负面效应的产生。所以,要对生物农药进行推广。生物体自身经过代谢活动之后,会产生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除杂草,还能避免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2.4 消除白色污染
废弃塑料长时间化解不了,严重污染了环境。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有着比较多的废弃塑料,它们在土壤中残存,会对作物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白色污染进行治理。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塑料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主要的原理是:挑选出能够对塑料进行降解的相关微生物,对它们进行改造,将其制作成相应的降解菌,另外还能将克隆降解基因分离出来,这样之后,在微生物中导入这种基因,从而在一定条件作用下使废弃塑料得到快速的降解。
3 结语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不单单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在环保工程中要对新技术进行研发,将生物技术运用进来,从根本上保护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绪友.现代生物技术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1).
[2]高新林,夏英垚.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4(1).
[3]杜堇,贾晓强,元英进.人工合成微生物混菌体系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4(2).
[4]贺海韬.浅述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发展及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