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在肺结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两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影响和社会关系得分均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依从性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应用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肺结核;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
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位居全球第2位,也是世界第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大国。由于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而该类药对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基础肝脏疾病患者,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抗结核药治疗期常因肝脏损伤反复停药,极易发生耐药或多耐药,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目前本省肺结核合并乙肝疫情较为严峻,缺乏规范的随访方式,部分患者因为无法忍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自行漏服或停药,导致耐药结核发生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全程随访,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并指导治疗、护理,极为重要。医护一体化模式指的是改进既往的医护模式,鼓励护理人员参与医疗活动,同时支持医疗人员参与护理活动,发挥护理和医疗互补的优势,达到促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及掌握肺结核合并乙肝病的相关知识,从而主动地积极配合治疗,本研究通过医护一体化随访模式来管理和诊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旨在探讨护理随访工作发展新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肺结核诊断标准;②经细菌学检查、CT或X线胸片等确诊者;③可自行服药者;④知情并同意参与本项研究者。⑤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意识及精神障碍者;②无自理能力者;③合并重要脏器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2~73(45.24±6.03)岁;病程1~13(4.52±1.3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及以上17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1~71(44.82±6.28)岁;病程1~12(4.37±1.2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以上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正确评估患者的治疗管理依从性在患者确诊后,首先对其进行正确评估,重点评估患者的治疗管理的依从性,针对高危人群和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则提前给予其相应的管理措施,帮助他们认识到治疗管理的重要性,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治疗管理依从性;对目前肺结核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方法进行讲解,并告知患者坚持按时复诊、按时用药是肺结核治疗的关键,但若不按照医嘱服用,则可能导致病情更加严重和易产生耐药,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以此来不断激发患者对社会的责任感。2)记录患者信息在患者确诊治疗后,按患者现地址把患者的基本病情信息、联系电话、家庭固定电话、住址以及家属联系电话等信息完整填写在肺结核病人治疗管理通知单上,及时发送给患者所在辖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科,以便乡镇卫生院定期访视;患者如出现中断治疗情况需及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户了解情况,动员患者继续治疗,按规定完成全程治疗。3)医护一体化随访(1)患者出院当天由责任护士进行出院健康宣教,通过评估患者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教育;建立随访档案,给患者发放联系卡。(2)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用药情况、联系方式、方便联系时间、患者对随访的接受度、随访次数、随访内容及随访人。(3)建立微信、QQ群,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微信及QQ,熟练阅读群内文件及发送信息,及时与管理员进行沟通;邀请沟通能力强,曾住院并已经康复的患者入群内,开展同伴引导与教育;在患者出院前3d发放健康手册,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认真阅读。(4)患者出院后3d内,由随访护士通过电话、微信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强调坚持规律全程服药,进行饮食指导,注意消毒隔离、定期复查。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比较护理后,两组的HAMA评分和SA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影响和社会关系得分均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由于两种传染病的叠加效应,在抗
结核治疗中,肝细胞受到病毒及药物的双重损害,使肝炎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治疗与护理难度较大。患者在住院时需要得到规范的治疗和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出院后更需要延续专业的医护指导。综上,对肺结核患者应用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患者的负性情绪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胡琼伟,徐凌忠,周成超,等.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4):403-405.
[2]李慧珍,吴江贵,邹静.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2):6-8.
[3]张晓蓉,樊安芝.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7):1003-1004.
[4]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国实乡村医生杂志,2013,2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