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痿口护理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8期   作者:张素芳
[导读] 探究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12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种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术后结肠造瘘口康复的影响。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结肠造瘘口;预见性护理;护理效果
直肠癌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发病率高达75%。低位性直肠癌为其中一种常见类型,癌变发生于腹膜折返以下的直肠。临床中以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结肠造瘘口作为主要治疗方式。然而由于术后正常生理排便方式发生了改变,极易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方面压力,进而对其生活质量和术后康复造成了严重影响。预见性护理主要对患者施以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术后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120例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患者分别施以常规护理措施和预见性护理措施,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护理的效果,以期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12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33 例,女性27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7.79±11.95)岁,腺癌30例,直肠类癌18例,印戒细胞癌10例,未分化癌2例。实验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 42-74岁,平均年龄(58.62±10.82)岁,腺癌27例,直肠类癌20例,印戒细胞癌11例,未分化癌2例。临床基础资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满足对比要求。参与本次的实验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与记录、遵医嘱治疗、健康教育等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饮食给予指导。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术后不能立即进食,于术后2-3d行开瘘,待其胃肠功能逐渐恢复,经造瘘口排便后方可给予流质饮食。结合患者恢复情况,一般于一周后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饮食,于两周后过渡为普通饮食。少食多餐,选择低渣饮食,以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瓜果蔬菜。避免辛辣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及产气较多的食物。叮嘱其多饮水。以助患者顺利排便。
(2)心理护理:①术前: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诱因、手术的必要性与安全性、预后等;抚慰患者术前如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以此提高其手术依从性。②术后:告知患者手术结果与此次治疗的意义。密切关注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与其进行积极主动心理疏导,帮助其排解术后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结肠造瘘口的护理方法,指导其进行人工造口排便的训练,帮助其习惯人工造口的排便方式,逐渐形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帮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使其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积极配合。
(3)并发症护理:①造瘘口出血:一方面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指导,叮嘱其多饮水量,防止大便干燥,以避免因粪便对造瘘口增大摩擦致使出血;另一方面注意及时更换造口袋,保持造瘘口局部的清洁以避免创面发生感染,必要时可应用抗感染药物。若出血创面则施以局部压迫止血; ②造瘘口狭窄:开瘘早期即行扩张造瘘口,涂抹石蜡油于食指插入造口,滞留时间3-5分钟,每日一次,一周后改为隔日一次;③造瘘口周围皮炎:日常护理可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并使皮肤保持干燥清洁,破溃糜烂处则涂抹红霉素软膏、绿药膏。④肠管坏死:及时发现并告知医师处理,可用10%高渗盐水或硫酸镁溶液对早期水肿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结肠造瘘口并发症(包括造瘘口出血、造瘘口狭窄、造瘘口周围皮炎及肠管坏死)发生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中结肠造瘘口出血9例(15.0%)、造瘘口狭窄11例(18.3%)、造瘘口周围皮炎7例(11.7%)、肠管坏死6例(10%)、并发症发生率55%(33/60)。实验组中结肠造瘘口出血0例(0%)、造瘘口狭窄3例(5.0%)、造瘘口周围皮炎2例(3.3%)、肠管坏死4例(6.7%)、并发症发生率15%(12/60)。采用χ2检验 计算结果:χ2=35.165,P=0.001。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方法,该术式须切除肛门并终身以人工肛门袋进行排泄。如若护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加之排便方式的改变将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
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认为预见性护理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引导意义,能够增加医患配合度,从而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因此预见性护理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患者术后康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1] 张春花.预见性护理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8,8(8):265.
[2] 赵丽.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结肠造瘘口的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分析[J].临床研究,2018,26(3):120-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