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钠肽属于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激素,脑钠肽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程度呈正相关,现已成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程度进行评估、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心功能状态进行有效反映,最为方便和准确的一种生物化学指标。脑钠肽还能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预后情况,同时对围手术期治疗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已经成为术后辅助进行即时床边检查的有效手段。近些年,血浆脑钠肽广泛的应用于诊治先小儿天性心脏病,一些相关因素例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改变了房室压力、室壁压力和循环血压等,都可能诱发心肌细胞合成或是分泌脑钠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心功能水平能够通过脑钠肽浓度快速且准确的进行衡量,有效改善疾病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脑钠肽。心房钠肽、脑钠肽、C型钠肽都属于人类的钠肽。脑钠肽最早是在1988年由日本专家由猪脑中分离得来的,血浆脑钠肽的酶解主要包括两种成分: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人类的脑、肺、心脏、泌尿生殖器和消化道等组织中内都广泛存在脑钠肽,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心脏。脑钠肽能够增强肾小球滤过率,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作用。医学专家在研究中反响,血浆脑钠肽的浓度和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新生儿中浓度较高,婴儿出生后第一周会快速减少,2周后浓度对于普通成年人;同时男孩比女孩要低;通常肥胖患者的脑钠肽水平相对较低。
全世界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心力衰竭,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层次评估最重要的工具为测试患者的脑钠肽。脑钠肽还可以用于进行辅助诊断、明确病情分期、判定是否需要入院治疗、判定何时可以出院,还可以对患者发生临床事件的危险性进行有效判断。脑钠肽在小儿心功能不全领域特别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研究不断深入。心脏射血分数还没有下降之前,血浆脑钠肽浓度已经开始变化,因此脑钠肽可以作为早期心功能变化的有效评价标准。充血性心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存率可以利用脑钠肽进行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肺动脉高压程度和肺血管阻力都和脑钠肽水平呈正相关。近几年医学研究的重点为新生儿脑钠肽水平的应用价值。胎盘屏障可以有效阻隔脑钠肽,相比于孕产妇血液中的脑钠肽,脐带血中的脑钠肽浓度要高10倍。从胎儿到新生儿过渡阶段,肺的膨胀、肺血流量增加和全身血管阻力的升高共同作用实现血液循环,增加心室容量和压力负荷可以通过围产期的循环变化实现,增加利钠肽激素分泌。脑钠肽升高能够对双心室负荷及心脏做功进行有效缓解,从而支撑新生儿出生的生命活动。
目前医学对婴幼儿和儿童的脑钠肽正常范围进行积极的研究,但是没有获得具体标准。专家建议将新生儿、婴幼儿、儿童新群体心血管疾病和解剖缺陷的诊断标准定为:生儿的脑钠肽浓度>170 pg/ml,婴幼儿和儿童的脑钠肽浓度>41pg/m。医学实验室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周脑钠肽值如果小于66ng/L,就可以排除新生儿存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灵敏度为9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选择心脏手术时机可以借助脑钠肽,这主要是因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程度和脑钠肽呈正相关,因此一旦脑钠肽值超过5pg/rn,就提示存在左向右分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就需要进一步评估心导管,明确是否需要利用手术进行治疗。脑钠肽能够预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是否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同时有效评估患儿围手术期心功能不全程度。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后,利用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这两个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能够对心功能状态给予准确评估。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评估心功能危险因素没有唯一量化指标,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类数据,例如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使用呼吸机时间、滞留在心脏重症监护室时间等,作为早期归转依据。
手术前后的脑钠肽浓度有利于在心脏手术中预测发生不良事件或是心功能不全。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术前脑钠肽浓度水平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的多种方面高度相关,例如术后的低心输出量综合症、机械通气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维持和评分时间、以及术后的病死率、ICU停留时间和出院时间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制定医疗机会最具临床意义的指标为对患者心功能进行评估。通过对4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观察发现:术前脑钠肽水平较高的患者,治疗时间相对更长,及时利用心脏直视手术这种风险较低的方法治疗后,术后也可能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症、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等情况。专家在术前利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脑钠肽浓度后指出,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病死率和脑钠肽浓度相关,脑钠肽对划评前危险分层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临床危险因为,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时,采取治疗措施后脑钠肽水平会逐步降低,但是依然提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不同心脏手术前急需确定术前的脑钠肽风险阈值,明确阈值后,根据脑钠肽引导的干预措施将会体现出实际价值,从而能使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
今年国外研究指出:术后脑钠肽水平也具有预测和预后价值,同时和术后心脏功能有明显相关性,主要包括心脏超声检测获得的EF值、心肌做功指数、血流动力学检测心排指数等。术后不同时段脑钠肽的变化趋势也各部相同,体外循环后脑钠肽浓度迅速下降,术后6h及12h不断升高。研究表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脑钠肽水平如果大于540 pg/ml,预示机械通气时间将大于48h,的灵敏度是88.9%、特异度是82.5%。脑钠肽水平大于815 pg/ml,提示术后48h内会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症(LCOS),灵敏度是87.5%,特异度是90.2%。使用体外循环心脏辅助的死亡患者脑钠肽水平要显著高于存活者,因此患儿是否需要接受体外循环支持以其脑钠肽水平为生物学标志。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的30个新生儿测量其术前和术后的脑钠肽浓度,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进行测量,显示6h脑钠肽浓度大于160npJL,能够预示机械通气时间更长,或是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症(LCOS),灵敏度93%、特异度67%。单心室患儿在进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或是改良全腔肺动脉分流术后,也将脑钠肽作为识别患儿心功能障碍的显著指标。改良全腔肺动脉分流术的手术结果可以通过测量12到24h的患儿脑钠肽浓度进行有效预测。术后预后良好的患儿脑钠肽浓度明显低果手术矫正失败的患儿术前脑钠肽水平。外科上搜书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复杂新等和脑钠肽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53例患儿进行研究发现,术后的脑钠肽浓度和利用PICCO检测仪测定的心脏指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心脏指数和脑钠肽呈明显负相关,脑钠肽和正性肌力药物呈正相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心功能评价的有效指标为脑钠肽水平。
血浆脑钠肽不仅能够提示是否存在心脏病,同时还能对因各种因素导致的 心脏损伤或是手术修复程度进行有效反应,通过脑钠肽能够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状态进行有效评估,能够有效预测围手术期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预后情况,同时还能对治疗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进行监测。脑钠肽不能替代心脏成像等技术手段,例如超声心电图、磁共振和血管造影等,但是可以对评价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临床症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还具有成本低、独立性强等特点。即便儿童心脏功能的代偿状态显示处于脑钠肽的正常范围内,也不能表示并不存在心脏疾患。病史检查、体格检查及临床判断等不能由脑钠肽代替,但是脑钠肽可以对疾病的发展情况和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能够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的进行诊断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