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神经外科疾病,在颅骨内血肿中要占到10%,具有发病隐匿,病程长,缺乏典型症状表现等特点。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种疾病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手术操作不复杂,可是,术后仍有复发的风险。而且会加剧患者的痛苦,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慢性硬膜下血肿实施手术操作中,一定要控制手术技巧,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本文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实施钻孔引流术中,总结手术技巧,仅供参考。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的操作
钻孔引流术适用于血肿液化、包膜不肥厚、未合并钙化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治疗,手术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1体位。局麻或全麻后,将患者摆放仰卧位,保持头朝向健侧,于患者的患侧肩下垫好软枕,保持患者颈部舒适状态,避免患者颈部发生扭曲。
1.2钻孔。患者行颅CT诊断后,确定血肿部位,血量量,选择顶部钻孔引流。一般情况下患者硬脑膜呈青紫色,而且质地厚。对硬脑膜、血肿壁层行十字切开,可以发现有陈旧性血液溢出。
1.3置管冲洗。操作者以吸引器吸除流出血肿,置入硅胶管到血肿腔,再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至液体颜色呈清亮状态为标准。
1.4置引流管。术后按不同体位留置引流管。对高位导管,置于距钻孔3-4cm,连接灭菌引流装置,最后对钻孔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引流管在头皮上固定。术后3-5天拔除引流管。选择一个空针,做到边吸引,边拔除,将囊腔上空气彻底排出。
二.手术操作的技巧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大多会有头部外伤史,有少量出血,硬膜下血肿扩大。所以,研究人员更容易接受血肿外膜不断出血理论。认为血肿外微血管破裂出血、纤维蛋白过度溶解,都会导致出血。手术可以清除血肿中纤溶物质,也能帮助清除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利于恢复患者的止血机制,预防血肿复发。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首选手术方式,其中有单孔引流与双孔引流,两种引流效果未见显著差异。而且患者年龄过大、疾病复发也不会影响手术的正常操作。当钻孔引流操作不当,就会引发张力性气颅、脑组织受损等并发症,引起硬膜外出血。所以,手术中一定要注意手术操作的技巧,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2.1钻孔位置。在钻孔引流术操作时,要选择血肿最厚部位进行钻孔,保持钻孔处于最高位置。
2.2骨孔前侧内板要咬斜坡,在后侧外板咬斜坡,保持引流管可以平行进入到血肿腔内,能有效防止患者大脑皮质受到损伤,从而保护大脑皮质层。
2.3手术中将硬膜切开,将血肿液释放时,此项操作要控制释放的速度,可以控制压力,防止引流速度过快,导致细小血管发生撕裂,而引起更多的出血,也能避免对侧硬膜下发生血肿。
2.4引流管操作时要选择软硬合适硅胶管,剪侧孔,而且侧孔要小于硅胶管直径1/2,保持侧孔的光滑,控制孔径在3mm左右。在引流管置管操作过程中,侧孔和脑组织表面进行接触,避免脑组织向侧孔中嵌入,在引流管拔出时,也能避免患者的脑组织受到损伤。
2.5引流管置入到血肿腔最低位时,要反复对其冲洗,而使用的冲洗液要保持接近人体体温的状态,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而且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2.6冲洗各项操作完成后,骨孔要处于最高位,将其中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气体的置换,可以避免术后发生张力性气颅。
2.7引流管置到到颅内段,要短于血肿腔半径,防止脑组织复位以后,侧孔受到压迫,也能避免引流不畅发生。
2.8置管动作要轻,以水流对引流管头进行冲洗,能防止蛛网膜受损,从而避免硬膜下腔发生积液,避免血肿包膜腔、皮层受刺激而引发的术后癫痫。
2.9引流管安置时于头皮内潜行3-4cm,防止空气经头皮和引流管间,避免空气进到颅内,也能避免切口愈合不良。引流装置要适当抬高,才能防止脑脊液过度流失而引起的低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