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很高,属于儿科的高发疾病之一,秋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6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为主要的发病群体。轮状病毒属于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寄生能力极强,大部分的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感染过。通常病原体可以经口或是粪便等途径进行传播。病毒到达婴幼儿体内可以在小肠绒毛细胞内快速繁殖,损害肠道黏膜,对婴幼儿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通常病程不会很长,一般会持续3到5天,此类疾病属于自限性疾病。
婴幼儿感染病毒后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时间不长但是危害较大。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及急性发热。发病初期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发热,例如咳嗽、咽部发红、精神和食欲不振和发热等。发病初期常会先出现呕吐,然后发生腹泻,每日腹泻少则5-6次,多则10到20次。大便通畅为水样或是蛋花汤状,有明显的酸臭味道,粪便中胆汁含量较少,因此大便颜色很淡,也被称之为白色腹泻。腹泻会导致患儿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损失,会引发脱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中毒等情况。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还可能会引发各类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如果患儿有上述症状就医后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者略高,淋巴细胞增高;便常规检测可见粪便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不含粘液、脓血,镜检无异常;电子显微镜可明确粪便中的轮状病毒形态,以此进行特异性诊断;对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还可以利用多种免疫学方法,例如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测定法等;特可以用EIA法测定患儿血清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将急性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作为诊断依据。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常规饮食疗法:注意饮食要补充足够的热量。
如果患儿为母乳喂养需要将辅食暂时停止,适当减少喂食次数;患儿采取人工喂养时,可以给予适量的乳制品,也可以给予少量米汤,注意少食多餐;患儿如果呕吐严重时可以禁食4到6个小时,期间不能禁水,情况缓解后再继续补充乳制品。
西医治疗方法:西医通常采取抗病毒药剂、肠胃粘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等治疗方法,抗病毒常用药物为利巴韦林和更昔洛韦等,能够对DNA复制作用进行抑制从而实现抗病毒的效果;可以利用微生态制剂例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对有害菌群的生长进行控制,从而有效保护肠胃粘膜避免受到有害菌的侵害,保持肠道生态平衡;肠胃粘膜保护剂例如蒙脱石散等,具有极强的覆盖和保护作用,能够对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轻度和中度脱水的患儿可以进行口服补液,将口服补盐液按照医嘱剂量进行稀释后让患儿服用,通常可以纠正脱水。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属泄泻范畴,轮状病毒性肠炎利用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显著,早期可口服健脾止泻和清热利湿的中药。同时还可以配合中医推拿、贴敷等进行治疗。推拿的主要穴位有:温中祛寒可推拿二马、外劳宫和推三关;推拿足三里和上下巨虚,能够有效缓解肠胃问题;按揉腹部,利用掌心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各按揉20圈,掌心要对准肚脐部位,一秒钟按摩一圈;每日捏脊20次。还可以利用中药进行外敷,例如将藿香正气水调成后糊状放置于塑料薄膜上覆盖与肚脐上,然后用麝香追风膏固定。
现阶段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通常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充分利用中西医的优势,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单独使用中药或是西药,治疗效果更好,且较少出现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更佳。在治疗时家长还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纠正脱水,按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确保婴幼儿能够尽快康复。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喂养卫生,避免病从口入,如果出现腹泻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