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与山区学校构建办学体系不同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林淑贤
[导读] 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和南平市三所小学为案例,对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因素不同特点,构建办学体系不同特色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提出精准扶智、教育共享、优势互补等策略,进一步扩展山海教育联动通道,缩小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差距。

林淑贤    厦门市寨上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9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和南平市三所小学为案例,对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因素不同特点,构建办学体系不同特色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提出精准扶智、教育共享、优势互补等策略,进一步扩展山海教育联动通道,缩小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差距。
【关键词】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体系不同特点;联动通道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11-03

        第一部分:分析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要素的不同特点
        办学体系,指在兴办学校过程中,受地域特点、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以及社会资源的影响,从办学思想体系、教师管理与发展体系、学校课程体系、落实保障体系等方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明确育人目标和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构建学校办学体系的过程,亦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个性或特殊性的过程。
        一、区位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基础环境悬殊
        区域经济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沿海城市区位条件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山区学校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市场经济不发达,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较多。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也是教育基础环境的缩影。
        二、大环境不同,优质师资分布不均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末起,由于薪酬待遇悬殊及沿海城市招凤引凰的人才引进计划,许多山区学校教学成绩卓著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向沿海地区流动。近二十年的优质师资流失,导致山区学校教研质量直接下滑,更让教师队伍军心不稳。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动,2019年,国家发改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2018年9月,厦门市放宽落户政策,教师招聘门庭若市,各大高校优秀的毕业生基本都选择留在沿海城市。而山区学校教师招考几乎是最低门槛,只要愿意来山区的毕业生,山区学校都要。可谓沿海学校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优质师资云集,而山区学校的师资却屡遭尴尬。
        三、培养机制差异,师资水平差距扩大
        沿海城市不断抢抓机遇,创新教师队伍培训培养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厦门市为例:扎实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拓宽练兵项目,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片段比赛、教学实验操作比赛等,在历届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研制新时代教师培训培养方案,狠抓新教师五年培训,开展五年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扩大区级以上培训覆盖面;实施境外研修访学计划,拓宽教师和校长的国际视野;实施挂职研学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内著名高校、教科研机构和教育发达地区挂职研学;研制《厦门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和建设办法》,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研制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标准,开展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构建教师培训新体系,努力实现教育人才的高端培训培养;创新教师职称岗位管理机制,推进聘用人员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沿海城市大手笔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促使优秀教师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对比山区教育,在师资发展和队伍建设方面,还停留在争取增编、创新研训模式、外引内联等层次,师资水平差距扩大。
        四、家庭条件参差,学生能力成长平台迥异
        生源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起跑线。在势不可挡经济发展浪潮的感召下,吸引了很多向往大山外面、渴望过上更好幸福生活、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拖家带口从山区到沿海城市打工,有条件的家长到沿海城市买房落户,无条件的家长创造条件参加积分入学,孩子在沿海城市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自2006年来,省教育厅批准,沿海城市每年都面向全省外地市招收精英应届初中毕业生。而留在山区的生源,往往都是没有经济能力、离不开的家长。家长是关乎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人生导师,人群分布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从家庭条件就已经拉开。
        沿海城市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不断拓宽学生能力锻炼平台。以厦门市为例:深化校园足球试点改革,建设智能足球运动数据采集系统,全面提升校园足球基地校整体训练及竞技水平;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相结合的学校美育体系,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艺术展演;大力开展研学和冬夏令营活动;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此外,由于社会规范化程度不同、市民文明素养不同、社会资源积淀不同,沿海与山区学生所接收信息刺激的广度与深度大相庭径。
        五、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无明显差距
        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全国改薄办工作部署,高度重视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山区学校在校舍建设、塑胶跑道等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配备、绿化、图书、管网、教育信息化等教育资源的经费与建设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山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名师优课、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件等教学资料。可以说,沿海与山区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并没有明显差距。
        第二部分:探索沿海与山区学校办学体系的不同特色
        充分分析办学要素的不同特点,可以让沿海与山区学校的办学定位更科学;正确认识发展差距,可以让沿海与山区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构建更合理适切的办学体系,形成特色、保持区别、体现个性,充分展示学校自身的存在价值,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一、根据区位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办学思想体系
        办学思想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校长对办学方向、指导思想、办学原则、办学目标和办学途径的系统认识,是学校领导团队成员在管理实际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明确办学思想,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教育向内涵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厦门市寨上小学为例,学校以“自觉教育”为办学思想,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党的“自觉”思想融入办学实践,营造师生家长自觉向上成长的主体环境;激发师生家长自觉发展的原动力;鼓励师生家长自己生发向上的力量;形成学校主导、师生家长共同发力,家校社紧密衔接的自觉育人链条,唤醒人性的自觉,唤醒人心灵中的真善美;实现师生家长自觉状态下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需要。
        山区学校面对发展困局,虽有客观原因,但也有所作为。以南平市浦城区永兴中心小学为例,根据区位条件和校情,以“爱的教育”为办学思想,从“爱的氛围”、“爱的课程”、“爱的活动”中打造全体师生心中有爱、行动有爱,处处以爱为准绳,使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形成浓郁爱的氛围,让师生在爱的阳光下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在实施爱的教育过程中,该校师生爱的意识明显增强,爱的教育深入人心、付诸行动,爱的氛围使全校上下和谐奋进,为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所学校分别作为沿海与山区的学校代表进行分析,他们都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将办学思想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予以落实,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然而,三所学校虽都有各自的办学思想,但沿海学校办学思想体系完善,能将办学思想落实于各个领域,并且各领域间联系紧密,形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特色;山区的两所学校办学思想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办学思想只能落实于部分领域,局部形成一定特色。



        二、根据师资水平,形成广度深度不同的教师管理与发展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厦门市寨上小学在教师管理与专业发展中强调自觉觉人。自觉之师在自我规划、自主研修、自我实现的螺旋式前行过程中,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专业成长目标与方向,融合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南平市浦城区永兴中心小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周定期开展校本教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选派优秀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有计划进行帮扶。从三所学校的教师管理与发展体系中,可以看出,沿海与山区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能从教师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等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但从体系建设的完整性、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的构建上,可以看出:沿海学校整体规划与分阶段有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自律性较强,工作任务驱动,教研氛围浓厚,专业提升较快;而山区学校教师普遍存在安逸心态,成长动力不足,教研流于形式,加上缺乏名师引领,高原瓶颈难以突破,教师专业提升缓慢。
        三、根据生源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是指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厦门市寨上小学从自觉向善、自觉向学、自觉向美三个维度,立体构建自觉教育课程图谱。自觉向善课程培育善言、善行、善心;自觉向学课程培育想学、会学、乐学;自觉向美课程培育美体、美偲、美质。以自觉向美课程为例:每位师生都具备一项武术技能和一项书法特长,以字启智、以字益美、以字养行、以字健体、一手好字伴终身。自主选课系统课程丰富多彩,每天下午的第三节,诗茶歌舞、琴棋书画曼妙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在满足学生多才多艺的个性优质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刻在骨子里的自信、得体的礼仪、内在的涵养。同时,学校提出育人先育已,育生先育师理念,开展养生课程、着装课程专项提升教师优雅形象;开展礼仪课程、艺术课程专项提升教师儒雅兴趣;开展观影课程、户外休闲课程涵养教师包容气度。学校不忘扶持培养自觉共育家长。假日亲子小队课程如火如荼,增进亲子和谐,开拓孩子视野。由此,学校搭台,家长孩子唱戏,社会提供资源的完整自觉共育链条构建完成,家校社三方教育高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南平市浦城区永兴中心小学和司前中心小学,能将办学思想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精心编写校本教材,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师资特长,成立舞蹈、足球、书法、太极拳、剪纸、啦啦操、经典诵读等多个社团,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进入事先自主选好的课程班级进行上课,每周集中开展一次活动。
        三所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差距较大:沿海学校能围绕办学思想开发一系列完整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山区学校由于师资、文化积淀等多种因素,主要以社团活动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起始阶段,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部分:推进沿海与山区学校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沿海和山区学校都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各自办学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形成特色性的差异资源,加速发展自己,势必能形成山海教育互帮互补、互促共进的办学发展新格局。
        一、精准扶智,将优质教育向山区辐射
        1.签订教育协作协议。签定精准到市、区、校的点对点教育协作协议。沿海城市定期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扶持、跨市交流。
        2.山区种子教师培养计划。从山区学校推荐选拔若干名种子教师,与沿海城市一对一结对子,分学科跟岗学习、师徒结对精准帮扶,为山区学校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骨干,以此提高山区教育教学质量。
        3.山区教育帮扶工程。借智引力,沿海教师定期“送教上山”。突出以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突出线上线下的充分备课教研,突出班情学情的积极研究,面对面的教学研讨,沿海教师为山区教师呈现具有实实在在指导价值的课堂教学。送教上山的指导成效优于线上的名师优课。
        二、教育共享,促进山海教育均衡发展
        1.学习借鉴沿海学校办学经验。以沿海学校为龙头,更新山区学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完善办学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提升管理水平。借鉴沿海学校师生评价与激励机制,帮扶山区教师找到育人“原动力”。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薄弱经济基础也能支撑优质教育体系。
        2.构建教科研训互助共同体。利用沿海学校师资优势,开展教科研训。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共同教研、共同备课、同课异构、作业设计、线上听评课,用沿海学校教师的自觉精神感染山区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带动山区教师做科研,学习教育理论、提炼经验做法;借助教改实验,改进教与学的关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借助岗位练兵,带动山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升专业水平。
        三、优势互补,强化山海学校合作共赢
        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搭建山海同步互动课堂,将沿海与山区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师和学生跨时空连接在一起,“零距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厦门市寨上小学的老师,借助网络,带着山海两地学生一起学习传统书法文化课程;南平市光泽县司前中心小学的老师,带着山海两地学生远程学习当地的剪纸特色课程;永兴中心小学的老师,带着山海两地学生一起探究独一无二的福建省山区传统村落特征及保护发展特色课程。山海同步互动课堂平台双向互惠,既帮助山区管理人员跳出山区学校办学思维的圈子,又增进山海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沿海与山区学生都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信,提高了综合素质。
        山海同步互动课堂,进一步打通山海协作联动通道,打破地域限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进一步缩小山海学校之间、师生之间的差距,为义务教育资源再分配、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以海带山、以山促海、山海共赢,山海学校保持长久的协作关系,需要建立在双方都获得发展和受益、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发挥沿海发达地区优势,山区学校更要“输血、造血、活血”并举,主动挖掘自身优势,在争取外部支持、共享外部优质资源的同时,从单向接收向差异共享、合作共赢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山海合作共赢,携手发展壮大的新格局就在不远的将来。
参考文献
[1]梁林梅.陈圣日.许波.以城乡同步互动课堂促进山区农村学校资源共享的个案研究——以“视像中国”项目为例.教育信息化.2017年第3期(总第287期).
[2]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确保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闽教师[2017]91号http://jyt.fujian.gov.cn/xxgk/zywj/201712/t20171207_3571163.htm.
[3]福建省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自查报告.中国教育装备网.http://www.ceiea.com.2017-12-06.
[4]邹声文.孟昭丽.张华迎.、王成.山区中学如何走出教师、生源流失的双重危机.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e23.cn2020-01-15.
[5]“县中衰落”现象折射的警讯.新华社.https://www.sohu.com/a/353633798_267106.
[6]陈文渊.对山区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学术期刊网.2013-11-25
https://wenku.baidu.com/view/b9c61efcda38376baf1faed2.html.
作者简介
林淑贤,女,(1972年4月——),汉族,籍贯:福建厦门,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沿海与山区学校构建办学体系不同特点的分析与比较”(立项批准号:FJJKXB18-198)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