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王云飞
[导读]

王云飞    浙江省慈溪三山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34-01

        刘熙在《艺概》曰:“文有以不言者。”意指文章除文字之外,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清人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凡文之妙者,皆从题无字处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 “文本是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转化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潜在意义也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得到实现的。” 在这里,我所讲的文本空白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空白,就如上所述,即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采用了艺术手法,试图留下缺失,期待读者思考发现。说的通俗一点,是“留给学生的空白”;另一层是文本本身没有包括空白,所谓“无空白处创设空白”,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口,帮助学生能更好理解全文。相对应的是“教师创设的空白”。文本空白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课文题目
        课文题目往往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在整篇课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留下令人遐想的余地。如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作者可以利用题目成为这篇文章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阳光怎么会有气味?还是香味?你吻到过阳光的香味?什么时候阳光会有香味?”这些问题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如毕淑敏的散文《造心》,“心能造吗?如果能造,可以用什么材料造?这整篇文章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相信学生一定会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题目创设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小说情节
        小说深受中学生欢迎。令人遗憾的是,中学生往往关注小说浅层的故事情节,忽略作者对于情节如此安排的用意。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这种心理,诱导学生挖掘文本意义。小说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小说的线索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文本空白。小说高潮处设有空白的高手当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巧妙的结构安排,令人叹为观止。老画家冒雨连夜画常春藤叶本是小说的高潮,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场面,但作者独辟蹊径,偏偏省略不写,留下空白。待到真相大白,无不为画家的精神折服。再如小说的线索,好的小说一般安排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的容易,暗的需要读者深入探索。教师可以给学生作一些适当提示。如小说《药》就有两条线索。夏瑜那条很难发现。“夏瑜”在整篇小说中寥寥几笔,这就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想象的余地。这些空白还可以成为学生练笔的机会。
        三、戏剧潜台词
        文学语言含蓄凝练,尤其是戏剧语言。戏剧语言具有双重性。“戏剧追求丰富的潜台词或间离效果”学生阅读经验有限,无法解读潜台词丰富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登上舞台,适时点拨,带领学生填补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潜台词。第一,是否与人物身份相符;第二,是否与人物内心活动相符;第三,是否与人物行为相符。如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经典之作。


里面有很多潜台词,由于学生缺乏丰富的人生经历,无法准确掌握文本。这些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发现文本的潜在意义。
        四、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浸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笔下之物。利用诗的意象空白,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再创造是最好的留白手法。如现代诗《相信未来》,诗中的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蜘蛛网”比喻“黑暗势力”,“炉台”比喻“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比喻“残存的希望”,想要明白这些意象的含义,教师必须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联系整首诗歌,否则,无法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意象。因此,我们说,空白不是真正的空白,而是由于学生自己无法理解才导致的空白,这时需要老师在旁讲解。但要适可而止,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空白艺术的实质就是以引导代替阐释,以沉默代替讲解,促进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实现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转化,从多角度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成功地运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设计,这里简介几种方法。
        一、冲突法
        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求本源,这是思维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一旦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就会感到困惑,头脑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水到渠成。按照惯性思维,在一般人的心中,无论是北国的冬天,还是江南的冬天,都让人感到肃杀,色彩以灰色或白色为基调,但在课文《江南的的冬天》郁达夫的笔下,江南的冬天是五彩缤纷的,这就与学生先前的思维形成冲突,引起了学生走进文本的冲动,同时希望外出交游,实地考察,看看作者说的是否是真的。
        二、续尾法
        作家创作,结尾讲究“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效果,留下悬念,等待读者“补白”。《项链》一课的结尾,写路瓦栽夫人用了10年的时间含辛茹苦才偿还了债务,到头来才知道钻石项链是假的。作者对此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学至此,教师可做短暂的“静场处理”,巧妙设问启发:“既然已经知道还清了债务,文章也该结束了,为何最后还要写项链是假的。不写不行吗?写,有什么作用?问题一经提出,学生饶有兴趣地推敲起来。
        三、铺垫法 、蓄势法
        蓄势与“放”相对,如同水库的蓄水和开闸,当蓄水到一定程度时就要适时地放,使它形成一泻千里的气势。这种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造势,先前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各种矛盾摆在学生的面前,犹如汉代的大赋极尽铺张渲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情境”,积极感受、思考。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导入新课。《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应该给学生进行情感造势,如一篇歌颂母亲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母亲,勾起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综合全文,对语文教学空白艺术的把握就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