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邓玲
[导读]

邓玲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7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国小语学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字、词、句、篇的理解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教学中要把它落到实处。
        1、在句子的理解上我是这样做的:
        (1)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句子。(2)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
        2、对于文段的理解:
        (1)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文,也可教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主旨;
        (2)归纳要点,找出重点。带领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课文的要点,并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
        (3)抓住文中重点句段。带领学生品读词句背后的情感,写出自己的感受,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及作者谋篇构局的写法,读写结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点燃学生思维训练的火花,关键在“问”上下功夫。
        1、设问于疑难处,启迪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时都会遇到难点,于疑难处发问,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探索学习的情境。
        2、设问于想象处,发散思维。?想象是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活动,是由此及彼的思维飞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事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设问于空白处,创造思维。?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于空白处设问,引导设计空白,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能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1、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2、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


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四、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而文字的运用却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理解,而较少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触角更多的指向语言文字运用层面,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准,体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探寻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增长学生语言文字表达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会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奇妙。著名教授王尚文说:“我们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建构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文章篇幅开始变长,而对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教师不能面面俱到的把每一个词语、每句话都分析的透彻,而是有所选择地进行讲解,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文字出发,先解读文本内容,然后再反观其语言,在独特的语词、句式、段落、篇章布局中探秘、迁移,从而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强化语言运用练习。
        (1)新字词的造句练习;
        (2)优美语句的仿写练习;在学完诗歌《听听,秋的声音》后进行写话练习:孩子们想一想,还听到谁的声音?这些声音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3)文章结构的仿用练习;学习了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文章和古诗词,同时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文字,认真填写好阅读书记录卡。学生每阅读一本书,至少写三次阅读记录卡,并对内容进行批阅。近年来,我班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注音版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爱的教育》《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列那狐的故事》《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数十部中外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
        而要做到这一切,就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在小学中段,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学习批注法:
        1、要有自己阅读批注的符号系统:如重点字词下加着重号,重点语句下可用直线、波浪线,特殊用法用方框,不能理解的词语用圆圈,提出问题用字母“Q”等。
        2、明确批注的内容:好字好词,好在什么地方?句子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文段的理解等,对于不同的文章标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的文章侧重于记叙的要素。这样会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批注地方的选择:字词的批注可以直接标注在下面,句子的理解可以标注在两边,批注内容多的可以在上、下空白处较多的地方。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