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向熹
[导读] 论语中谈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学习必须学思结合,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若是把学习与思考分开,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事倍功半。由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向熹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  628017
【摘要】论语中谈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学习必须学思结合,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若是把学习与思考分开,任何时候都会出现事倍功半。由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93-01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整体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者,而是成为探究知识、质疑问难的主体。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从过去的知识型转向能力型,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整体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抓住问题,开拓思维路径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源于疑。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或质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路径,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
        例如:五年级刚接触浮力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沉浮。除了实验室的材料,如:回形针、蜡烛、玻璃带盖小瓶、橡皮、泡沫塑料块,我让学生们准备了胡萝卜。带着胡萝卜上课,同学们比平时激动很多。这节课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也很积极。测过其他材料之后,终于轮到了胡萝卜。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把胡萝卜扔进水中,仔细观察沉浮。一个男生大叫起来:“向老师,胡萝卜是沉的!”还没等我回应,教室里开始响起了不同的声音:“胡萝卜明明是浮的!”“我的胡萝卜飘在水中间。”“我的胡萝卜开始是浮的,结果我吃了一半后又沉了。”……大家开始争辩起来。我抓准时机,说:“这就奇怪了!都是胡萝卜,怎么沉浮不一样?如何寻找原因?”有同学马上想道:“既然水是一样的,那问题肯定出在胡萝卜上,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各组的胡萝卜。”有了方法,大家都积极地开始小组合作,比较胡萝卜,很快就发现了不同。原来有的胡萝卜很结实很硬,而有些却很软不新鲜;有些胡萝卜中间是空的,有些是实心的;有的胡萝卜中间有许多丝状的纤维。原来是胡萝卜体内的水跑了出来,导致胡萝卜的密度变化,所以在水中的沉浮也发生了变化。经过自己寻求方法进行探究实验,终于找出了胡萝卜有沉也有浮的原因。
        二、自主探索,提升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早形成,学生的获益越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比如:《火箭是怎样飞行的》这课中气球小车的实验,要研究气球大小对小车行驶距离是否有影响。由于气球小车跑得很远,所以课前通知学生带长的卷尺来测量距离。但是课上卷尺的数量不够,这给测量数据带来了难度。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先让学生们多带些直尺去操场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很强,没有卷尺,这么长的距离又没法用直尺测,那就换一种思维来测数据。有一组同学注意到了操场上的白色小圆点,圆点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米,以一个圆点为起点,让小车运动,直接看圆点,然后量出超出部分的距离就能知道小车行驶的距离了。另外一组同学又想到了别的方法:用脚步量距离,脚尖对脚后跟,直接量出自己脚的长度,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步数,相乘就能知道小车跑的距离了。还有的同学找到了体育课遗留的跳绳,跳绳的长度刚好是两米,用跳绳作为尺子,来测量小车行驶距离就容易多啦!这节课的效果很好。
        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适当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有效交流,训练替换思维
        在科学实验中,有的材料准备起来较困难,这时我们就必须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找到最适合的、误差最小的替代品。比如:五年级在探究下沉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这一课时,课本上要求测量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分别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小以及排开水量的多少。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操作难度也不大。在学生们自由交流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向老师,我都没看到石头,一会儿怎么做实验呀?”还有些说:“向老师,上节课测量上浮物体的浮力时,我们需要用绳子将物体捆住并且勾在弹簧测力计上。可是这节课用到的小、中、大石块不仅不好找,而且形状不规则,绳子根本没法捆住,这我们应该怎么做呀?”让学生讨论其实就是想让他们发现这个问题。我提示到:“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些实验室有的材料来替代我们的石头?”有的同学眼睛很敏锐,一眼就看到讲台桌上的钩码,兴奋得大叫:“可以用钩码来代替!”“那怎样来表示小、中、大石块呢?”有同学想到了:“我们可以用一个、两个、三个钩码来代替小、中、大石块!”学生小组讨论出了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就开始实验起来。通过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替换思维。
        通过这些事例,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很强的,有时反而是老师限制了学生的想法。多多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思考,效果会更好!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是被动者,而是成为探究知识、质疑问难的主体,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开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科学.2018,(12):64.
[2]应宇庆.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J].小学科学.2018,(7):44-45.
[3]崔涛.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期刊网.2017(297).
[4]陈芊.“互联网+”时代下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