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梁玉梅
[导读]

梁玉梅    湖北省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441021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06-01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的“出镜率”很高,我在观摩优秀课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践,并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进而沉下心来产生新思想,按照新预设再次走上讲台……在灵感与激情的碰撞之中,竟有些流连忘返了。
        一、发散求异,多方设想,重构创新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和创新意识培养着力点,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片段一】
        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二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师:20米的小路,每5米分一段,一共有几段?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弄清题意,明白概念。
        齐读题目:(课件出示文字和例1下面的主题图)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
        师:你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20米的路,路的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3、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师:知道了植树要求,猜一猜可能栽了多少棵树?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4棵、5棵、3棵),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
        【反思】 教材对于“植树问题”共编排了三个例题,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分开进行教学。应该说,这样安排其优势在于分散难点,同时其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教学时不利于学生的比较与分析,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对植树问题的特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带动学生从教材中跳出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学习知识。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以开放题的形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不仅使教学例题趋向于真实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一道例题蕴藏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比如:把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的例题删去“两端都栽”的信息,把100米改成20米,促使学生自觉联系生活实际,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去发现、探讨植树时会遇到的具体情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索,自然生成植树中的三种情况,开放的空间带来多个探究成果,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创设出问题情景:“知道了植树要求,猜一猜可能栽了多少棵树?”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唤起,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心中的疑惑和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也在其学习探究中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在这节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数形结合,萌生构想,创设创新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场景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 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不用教师讲什么,一切尽在画图中。这样操作的活动,学生不但深刻掌握基础知识,还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片段二】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研究“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的植树情况。
        展示学生不同的图示。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反思】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寻找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既提倡小组合作学 习, 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使集体的智慧在切磋中提高。同时也重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获取新知。
        三、类比模拟,积极联想,深化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隐含“创新”因素,又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学片段三】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说的不是植树的事,但也隐藏着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安装路灯
        生:电线杆子
        生:公交站牌
        生:花盆的摆放
        ……
        【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让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进行类比思维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遇到困难时,借助线段图。一条条竖线(或点)不仅可以表示树,还可以表示电线杆、花盆、公交站牌、饮水服务点、甚至连钟表的响声都能表示。而随手截开的小线段则可以表示任何需要的长度。这种表示方法有着京剧舞台上“扬鞭可作马,叠椅即当山”的意境。这样学生会对相应的问题感兴趣以及对此类型的解题方法和途径产生兴趣,以至于提高创新的主动性。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数学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