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唐永丽
[导读]

唐永丽    歙县新安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52-02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重在实践,操作性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还应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诀窍:
        一、第一堂课要“精”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为此,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1.唤醒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一堂课前我会精心准备几个有趣的动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学科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唤醒学生的热情;其次,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就是学会获得信息、挑选实用信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帮助的一门学科。
        2.提出明确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除了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在第一节课上有必要告诉学生机房的一些规章制度,如:进入机房要穿鞋套,不准带零食和饮料,严格按照老师编排的座位入座等,如有特殊情况事先与老师说明,违反这些制度的学生要加以处罚。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对今后的教学和课堂管理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新课导入要“巧”
        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课堂的导入上。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适切的导入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导入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问题导入。美国优秀教师格蕾塔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教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一方面,问题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可以逐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Excel中的《家庭开支细打算》时,课前我就让学生列出了家庭开支表,上课时明确了这节课要完成的几个任务,①计算每月的支出;②计算单项平均值;③计算其它月份的支出和平均值;④计算每月的结余情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带着问题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点。
        2.情境导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是多彩的。从教学的内容出发,寻找身边的事例、现象入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新课的主题进入便水到渠成了,学生的思维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笔者在教授《感受数字生活》一节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多媒体视频,通过动听的音乐、动感的视频、精美的照片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作品导入。陶行知先生说:“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作品来作为新知识的引入乃至整堂课的线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甚至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家庭相册初了解》这一节中,老师将准备好的相册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与此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个有瑕疵的作品,让学生在分析中明确修改的方向。不管哪种方式,只要出示的作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对比导入。对于学习者陌生、抽象、容易混淆误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两个相似的作品,让学生求同存异,找出两者的相同点、相似点甚至相反点。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指导学生以一个作品为参照目标,将另一个作品通过修饰、处理来达到甚至超越原来的作品。



        三、小组合作要“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但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生层次有差异,一部分学生没等老师讲完,他就会操作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反应比较慢,老师讲得稍微快点,就跟不上节奏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神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因而,开展合作学习前,要优化组合小组。例如,在学习《相册内容快制作》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组间比赛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组完成幻灯片的人数最多哪组就获胜。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六个小组,每组八至九名学生,每组选两名组织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组员们的水平层次尽量搭配,组间实力尽量平衡,组员们在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下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实现共赢。
        四、任务驱动有“法”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而问题群是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抓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合理地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具体问题从而串成问题群的过程。
        1.问题群设计必须体现明确的目标
        教师把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问题,通过问题来达成总的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时,知识性目标一般细化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而操作性目标一般包括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阶段。
        2.问题群设计务必分解若干层次
        问题群设计时,因材切分是核心原则。第一,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第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等认知规律,使程度高的学生不觉得无事可干,程度低的学生也能找到成就感。笔者在教授《制作作文文集》插入图片内容时,就将几种典型的例子(如图片环绕方式、颠倒、裁剪、背景透明设置、颜色太暗等)整合成一个文档,使之分布在不同的页面中:首先“找茬”,看谁找得快、找得多;其次“消茬”,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树立自信,收获成功的喜悦。
        3.问题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解决
        教师已由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要不断地利用问题群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从而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的功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搜狐”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时,让学生搜索自己的名字,在因特网上看看各种各样的“我”,感受因特网的无穷魅力,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后举一反三,利用类似的方法搜索其它内容,教学任务的达成便水到渠成了。
        五、课堂评价须“全”
        真正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从来都不是教师个体的“独角戏”,也不是师生双边的“对手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作为师生交流互动、并且贯穿课堂始终的一种形式,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面、准确、及时的评价,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课堂上,除教师评价外,教师也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评价体系中来。课堂评价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价、小组互评等。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公正公平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在看到他人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其二,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平等交流、明辨是非道理,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强的特点,枯燥的理论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证明,具体的操作步骤需要反复练习,所以教师要摒弃满堂讲的习惯,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操作空间,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实现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切实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简介
唐永丽,出生年月:1976.6,性别:女,籍贯:安徽歙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邮编:245200,单位: 歙县新安中学,收杂志 联系地址电话: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富资路新安中学  13359095806 教材版本:科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