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本土文化-编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刘梦柔
[导读]

刘梦柔    湖北省宜昌市天问教育集团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68-01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着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我国古代的先民利用这些资源,用他们的巧手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工艺性很强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编织的技能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一万一千多年的旧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将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可谓是最早的带有编织元素的工艺品了。随着历史发展,编织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毛线织品、竹编制品、纸质编织品等都是这一技术的成熟体现。
        在湖北宜昌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编织”代表性的“土家精细竹编技艺”和“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等项目已被授牌。其中,在宜昌兴起的还有藤编、麦秆编、草编、竹编等,藤编有编织花卉、鱼虫、鸟禽图案的帘幕,竹编的品种有龙灯、花灯、走马灯、香篮、花篮等,能编织字画、图案等、工艺精巧,在每平方寸的面积内可编织120根篾条,有的还饰以金线。
        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随着时代发展,机器逐渐在取代一部分纯手工技能,例如毛线编织机的出现,小时候妈妈低头一针一针手工织毛衣的情景在现代化的社会几乎看不到,为了秉承本土传统文化,我们将“编织”这一传统文化融入到了幼儿园课程,让幼儿感受和学习传统的民间艺术,开拓视野,在感受编织艺术美的基础上,手脑并用,享受编织活动的乐趣,从中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
        一、课程架构的建立与实施
        从三维课程目标、五大领域课程内容、三个年段实施计划,多角度评价提升创建课程架构。
        (一)课程目标
        1.创设编织环境,了解编织文化,喜欢编织艺术。
        教室内的环创以独具中国风特色的红、蓝色为主,采用麻绳、线织网、中国结、竹席、蓝花布条等作为布置室内环境的材料,从而启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2.将编织穿插于教育之中,开拓幼儿的自主性。
        创设编织特色区角,渗透到五大领域课程之中,结合天问教育集团自主教育特色,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编织技能,彰显自主管理能力。
        3.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二)五大领域课程内容
        1.语言领域让幼儿了解“编织”文化的起源,了解宜昌本土文化“土家精细竹编技艺”和“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的起源,学习编织技能类的儿歌以及创编编织步骤的儿歌等。
        2.健康领域将编织技能运用到体育器材创新中,例如跳绳新玩法、百变条等。
        3.艺术领域中欣赏了解各种编织工艺品,表演《编花篮》等具特色的舞蹈,创编本土文化的歌曲和舞蹈等。



        4.科学领域延伸到户外自然环境中探索自然物的编织,如草戒指、花环等。
        5.社会领域以走进本土具有编织文化的特色馆和参加民间艺术活动为主,结合月活动主题开展班级活动。
        (三)三个年段实施计划
        1.创设“锦绣夷陵”编织区角
        区角中投入大量的各种编织材料:毛线、编织线、绸带、麻绳、橡皮筋、吸管等;投放编织辅助工具:编织机、木棍、木片、纸板、手工制作编织架等。教师制作成品步骤图张贴在区角,幼儿根据步骤图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小班区角创设以趣味性和工具类为主,主要是毛线机的使用,大量投放各种毛线及小件装饰品,中班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工具,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主:木棍、纸板、手工编织架的制作,在此之外,开始投放其他类型的编织材料:绸带、橡皮筋、吸管等。大班以技能拓展为主,材料更加多元化,除了学习宜昌本土“土家精细竹编技艺”之外,区角也渗透到其他领域:如自然区、益智区、生活区等。
        2.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开展一次走进班级的亲子编织活动:邀请有相关手艺的家长开展编织小课堂;秋季学期结合民俗文化节开展班级手工竞赛,幼儿和家长共同完成一件编织类的手工工艺品参与竞赛评比;班级共同制作一件独具特色的高精尖编织类型的作品;社会实践方面:参加每年的文化艺术节,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园所混龄活动中教小年龄段的幼儿学编织,使课程更有智慧和温度;举行编织工艺品义卖活动,将班级孩子和家长共同制作的工艺品义卖,所得款项捐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四)多角度评价提升
        1.在课程实施中运用幼儿自评、互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活动梳理的方式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评价。
        2.通过家园合作、集体研讨等方式不断去提升和完善本课程体系。
        (五)课程实践反馈
        情景描述:“哇,它转起来了,快看,我织出来了。”“好好玩,像一个汽车的轮子转啊转。”“我们织一条彩虹围巾吧!”……早餐后的区角游戏是孩子们一天当中最开心的时刻,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区角,不断更新、充实的区角材料让他们待上一整天都不会腻,今天的特色区“锦绣夷陵”里欢笑声最多,走进一看才发现几个孩子研究出了编织机的新玩法,正在讨论要用编织机织一条围巾,或许是太惊喜自己的发现,以至于我在旁边待了5分钟他们才发现,一下子拎着他们的成果涌过来:“刘老师我们会玩这个了。”“快看我织了这么长一截。”“我要把这条围巾送给你。”……看着孩子们自主探索成功后满满的成就感我的心中无比幸福。
        1.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特别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幼儿在活动中也有了初步的探索能力,自创了很多编织的方法,在区角游戏中通过“小老师、小组长、小导游”等方式开拓了幼儿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幼儿的领导力,同时幼儿在这些活动中也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自主管理都能得到锻炼,实现了真正的自主性游戏。
        2.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不仅能让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在编织课程的开展下幼儿的动手能力、艺术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从而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