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期   作者:高天强
[导读] 图书馆作为一个传播知识信息、进行终身教育或文化熏陶的场所,创造优美的室内环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求,在图书馆进行的环境育人中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以书为友,热爱阅读,在读书中品味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享受成长与进步的快乐,让阅读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天强    广西岑溪市第三小学  543200
【摘要】图书馆作为一个传播知识信息、进行终身教育或文化熏陶的场所,创造优美的室内环境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求,在图书馆进行的环境育人中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以书为友,热爱阅读,在读书中品味生活的乐趣,在阅读中享受成长与进步的快乐,让阅读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91-01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增长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事实与政治。能够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开发多元智能;获得人文教育;发张个性提高文化品位。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以及后续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将终身受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教学感兴趣之后,便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从而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一是故事激趣法。孩子最爱听有趣的故事,家长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二是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如上《三顾茅庐》一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国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三是榜样激励法。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孩子介绍名人热爱阅读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请孩子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如果说阅读理念与目标是种子的话,那么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能让种子发芽成长的沃土。我把阅读环境分为两类:阅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的社会环境是指由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组成的。我之所以把家庭放在首位,是因为在我的教学及读书生涯中,我发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凡是家长喜欢并重视阅读,其孩子的阅读习惯往往比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要好很多。除了家庭,学校是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第二个重要场所。之所以这么分,是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更专注地阅读。同时,学校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能及时解决孩子所遇到的阅读障碍。并且,孩子们在一起也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社会作为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第三场所,有诸多不可控因素,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与阅读的社会环境相比,自然环境也是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因素。所谓阅读的自然环境,是指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物质环境场所,比如家庭特地设置的阅读角,给孩子特定购买的一张小书桌、摆放整齐的小书柜等。学校图书馆是否有桌椅,热水;图书是否丰富多彩;教室是否有书橱,黑板报是否有读书小故事、名人名言,等等。自然环境舒适安静,学生会免于诸多打扰,专心于阅读。
        三、摘抄优美词句,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对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来讲,其相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注重积累。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勤于动笔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和记忆,同时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比如,在阅读一篇新课文过程中,教师就应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生词,以及不能理解或者优秀的语句标注出来,也可将优秀语句、易错的生字生词、好词好句等摘录到阅读笔记当中,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继而实现高效阅读和理解,让小学生在低年级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在阅读《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文中就有这样的语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等优美的语句都可以让学生动笔记录并背诵下来,学习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实现有效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有效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们喜欢阅读并不等于会阅读,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前,通透教材,明了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夯实语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孩子们慢慢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去深入体会文法和蕴意,以求得最大的阅读效果。课内是基础,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会更好带动课外阅读,而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会促进课内的理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教学《窃读记》一文,可以顺机介绍林海音的其他作品,也可以看看作者的传记,推荐看看她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学习《蟋蟀的住宅》,马上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讲名典里的文章,比如五年级下册的一组人物描写,可以让孩子找来原著试着读读,《小兵张嘎》《红楼梦》等读一读,加上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对描写人物的理解,相信孩子们会有深层的感悟。还可以组织学生看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利用视频和声频的形象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平时发现班里很多孩子喜欢看《鲁滨孙漂流记》,就抽出时间组织孩子们看《鲁滨孙漂流记》,谈谈影片哪些场景展示和自己看书时想象的一样,影片哪些地方与书中描述不一样,看了有什么感触?以此激发读名著的兴趣。这样坚持下来,崇尚书、热爱书的小苗就就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也是最高贵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父母与教师的耐心、恒心显得尤其重要。作为老师,能让孩子真正的喜欢阅读,爱上阅读,那将是莫大之幸事。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愿孩子永远行走在与书为伴的人生路上。
参考文献
[1]徐暮晓.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培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A].于坤.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論坛论文集[C].2016.
[3]郑宝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甘肃教育,2005(Z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