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的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邓仁波
[导读] 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入学习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一些方法。

邓仁波    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中心小学  重庆  402366
【摘要】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次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入学习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从而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6-016-01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新颖、别致的导入,就如同一块磁铁可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既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又可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面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自然就会顺理成章。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策略,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从数学教材的体例设置情况来看,内容的设置以及知识的难度呈现出阶梯状升高的态势,并且前后知识之间呈现出递进关系,有鉴于此,数学教师应当采取复习导入法,使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
        复习引入这一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引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引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引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2、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即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小学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小数的意义和认、读、写等数学知识,对这部分知识是完全陌生的,而这部分知识又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有购物经验,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用来表示价格的小数,只是不理解小数在理论上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引入小数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如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商店里有学具、食品和数学书本等,价格有3.56元、5.78元、10.55元等等,让小学生各取所需,按价付款。这个过程是学生实际接触小数的过程,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认和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并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完全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3、游戏导入
        游戏对小学生有极强吸引力,游戏对于学生而言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课间的休息时间内,大多数学生都在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至于学生初入课堂时心思并未归位,难以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而游戏式课堂导入则可以成为课间与课堂之间良好的过渡,教师在课堂讲授开始之前,可以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玩游戏而将其专注的焦点集中于课堂之上,通过参与游戏而对课堂所要讲述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大包1千克的棉花和一小块1千克的铁块在上课时先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有的说1千克的棉花重,因为棉花是一大包,而铁块是一小块,也有的说1千克的铁块重,因为棉花轻,铁块重,还有的说两种一样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利用游戏方式导入新课,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持久性,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4、悬念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导入就是以认知冲突的方法设疑、以学生强烈关切心情为特点的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选择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悬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以教学“圆的认识”为例,上课伊始,我就向学生们抛出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习以为常的问题:“同学们见过的篮球、足球什么形状的?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篮球、足球吗?为什么不能是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呢?”“橄榄球是椭圆形的,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篮球、足球作成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一连串问题的发出,学生们也进入了思考之中。我因势利导,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圆的基本特征。不知不觉中,学生认识到了学习这节课的现实意义,学起来更积极主动。所以,教师若能在课堂导入中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就很好的触发求知愿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5、动手操作导入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暂时停留在直观思维层面,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而动手操作则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借助操作等感知形式,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活动而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真正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图形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关注,教师设计了操作导入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中线段与平面图形进行简单认识,然后动手操作,用火柴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来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几根火柴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几根火柴能围两个三角形?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6根火柴可以围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教师继续让学生用6根火柴操作,提出能否用6根火柴围出更多的三角形?学生操作后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考虑的,其实六根火柴可以围成四个三角形。(出示教具)接下来教师引入长方形与正方形内容,学生便会十分感兴趣。
        结语
        合理、科学的数学课堂导入,可以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慧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导入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 117-117.
[2]杜守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615(19): 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