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精神信仰培育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何仁信
[导读]

何仁信    大英县实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6-040-01

        针对当前青少年信仰方面表现出的迷茫、模糊、教育欠缺,价值取向冲突等现实问题,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党团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青少年信仰教育的环境,引导青少年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本文就新时期信仰教育的对策做简要分析,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秉承教育使命,用责任树立信仰教育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信仰教育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信仰真空、信仰失落、信仰迷茫等种种信仰危机成为困扰当代人的思想难题。作为社会中最富朝气的群体,中学生受社会信仰状况的影响更大,追求个性、崇尚自我、性别淡化、拜金主义、雅俗颠倒等非主流思潮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信仰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引路人,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坚守以下信念:
        1.明确教育使命,勇于担当重任。
        2.陶冶情操,坚守崇高的教育信仰。
        3.更新育人观念,树立科学的信仰目标。
        二、拓展育人渠道,用智慧优化信仰教育的环境
        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校、家长及社区是影响学生信仰形成的重要变量,所以,信仰教育需要汇集社会、家庭、老师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应积极协调、促成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每带一个班,我都要组建我的信仰教育“智囊团”,它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往届学生组成,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信仰教育出谋划策。在班主任的协调下,家长指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班级通过教学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培训班等方式向家长展示教育理念,班主任联合任课老师定期组织学情诊断会、进行实地家访、撰写家访手记等,对学生进行全人格培养;往届学生用书信、励志讲座等介绍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级管理团队拓宽了我的育人渠道,成为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推手。
        时下留守学生增多,单亲家庭的子女增多,隔代抚养的学生增多。因缺少关爱,这三类学生往往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较差,叛逆心理严重,成为人格残缺的“问题学生”,转化这类“问题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既需要班主任付出极大的耐心,更是挑战着班主任的协调能力和育人智慧。我的成功之道是:勤于走进学生家庭,用心架起沟通的桥梁。因为,家访的次数越多,掌握和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学生的进步机会就会越大。例如,我班一位男生,父亲下岗远在外地打工,母亲另立新家,奶奶和母亲矛盾极深一见面就剑拔弩张。失去了亲情呵护,原本优秀的他无心向学,染上了迟到、旷课、沉迷网吧等不良习惯,除了要钱基本上不与家人交流。


为了调和种种矛盾,我经常家访,用电话、网络让其父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商谈教育对策;分别上门劝解奶奶、安抚妈妈;利用春节其父探亲的机会,精心设计了“六方会谈”:将家长们召集在一起,给家长展示半年来的家访记录和孩子的表现,并播放了孩子对父母、奶奶的讲话录音。看到孩子和老师共同书写的成长日记,听到孩子倾吐的心声,家长们感动了,终于在孩子教育和生活上达成了一致意见,该生终于走出了低谷。我以真诚沟通为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助推作用和社区的强化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创设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使信仰教育有了良好的培育环境。
        三、塑造班级特色,以文化提升信仰教育的品质
        “古有灯会,赛决于芯”,说的是古时灯会上千万盏灯齐亮,有独特亮点的灯能吸引观者的眼球,因而有的赛灯者给灯芯蘸上含有铝或镁的助燃剂,点燃后便发出异样的光彩,从而在灯会上取胜。班级建设也形同此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法律和个性,如此,班级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信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为此,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打造特色班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1.重视目标引导,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2.加强制度引领,创建公平自主的和谐天地。
        3.重视文化引领,打造书香班级。
        4.认真策划主体活动,以活动培养能力。
        上述举措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了信仰教育的实效。
        四、尊重个性差异,以爱心丰富信仰教育的内涵
        中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发展的人,要使信仰教育更具实效性,必须突显信仰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实现理性化教育与情感性教育的互动通融。班主任在实施教育时要关注人,尤其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关注的前提是了解、是激励、是宽容。宸梦是个懂事、乖巧、内向的女生,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宸梦非常自卑,总是独来独往。我经常与她交流、笔谈,谈理想、人生,点燃她心中激情的火花;精心安排合作小组的同伴给予她鼓励、赏识,增强她的意志;为她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帮助她提升成绩;将她树为班级的“孝顺之星”,建立其自信……在我的持续关注下,宸梦脸上的笑容多了,柔弱的心灵之花终于绽放出鲜艳的色彩。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学生喜欢读的书、学生喜欢唱的歌、学生喜欢吃的零食,我都会尝试去体验,我会把学生的要求记在心上,我与学生共同撰写班级日记,记录班级大小事情,书写成长的困惑与期待、老师的建议与要求,努力了解学生最喜欢的人、最爱做的事、最需要的帮助等。关注让老师及时把握了学生的思想情绪,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关注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用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对待学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使信仰教育抵及人心,产生实效,我借此成功化解了早恋、沉迷网络等棘手的问题,更使我深信爱心与尊重是信仰教育的基石。
        上述实践证明,班主任唯有高度重视信仰教育,不断研究学生特点,阅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精神力量,才能引领学生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高远的人生境界。如此,班主任就能在体会信仰教育魅力的同时,丰富自身教育智慧,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