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 覃泽献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覃泽献
[导读]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有效与否,我们应当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新知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因素。

覃泽献    广西岑溪市梨木镇南沙小学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有效与否,我们应当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新知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6-119-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1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求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先算出若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需要买多少米的布。这就需要让学生动手测量,得出窗户的长与宽。然后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表示: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与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比了一下高矮,然后总结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和计算的呢?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