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2期   作者:孙艺丹
[导读] 课前预习习惯能让学生先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后续课堂中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课前预习步骤,切实抓紧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并通过制定合理的预习任务,然后才能将课前预习活动落到实处。

孙艺丹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凌水小学  116000
【摘要】课前预习习惯能让学生先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为后续课堂中的正式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课前预习步骤,切实抓紧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并通过制定合理的预习任务,然后才能将课前预习活动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6-147-01

        引言
        所谓预习,即为在正式学习某内容之前,先自己通过自学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为在后续的学习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将课前预习活动流于一种形式化的步骤,而应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预习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更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长久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教师还在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体现出现在先进教育观念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这部分教师的理念没有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在没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的基础上,当然无法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也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古板、单调,从而无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也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若继续放任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势必会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消耗殆尽,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能有效促进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未对课前预习过程引起重视,形式化现象严重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布置比较简单的课前预习任务,无法对学生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也让学生逐渐忽视预习过程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另外,现阶段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工作过于偏形式化,大多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反复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对文章主旨有个大概的了解,并找出生字词。长此以往完成像这样类似的预习任务,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致使学生对自主预习产生强烈的抵抗心理。



        二、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对传统的陈旧教学模式抱有客观的认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尝试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促进教学的多元化与进步性,通过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教师要充分明确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拥有学习语文持续不断的动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与表现进行多观察,并保持一种尊重、鼓励的态度对学生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而不单单仅以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多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思维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教师还应将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里发生过的趣事,由于这篇文章较容易理解,因此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预习任务“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胚胎发育的规律有所发现,请同学们通过自读自悟并联系你们的生活,想想你们曾经也发现过什么?”学生再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并达到真正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二)确定合理的预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课前预习过程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明确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制定出合理的预习目标,引导学生的预习行为变得更加针对性与目的性,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预习的方法,从而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其次,课文类型的不同也象征着预习目标的不同。例如,在确定古诗词的预习目标时,教师要求学生要掌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内容含义、作者介绍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在预习现代课文时,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具体事件、事件发生地方、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字词以及写作手法等。在教师提出这些预习目标后,学生自然而然会围绕教师的指引方向进行预习,因此,预习任务的布置能让学生重视起预习的过程,并在有目的性的前提下,边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分析,边认真做下记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不要让预习过程流于一种表现的形式。例如,在对《郑和远航》这节课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确定“分析人物的出场顺序”这一预习目标,以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逻辑、条理清晰,然后教师再在上课后进行检查,“某年某月,苏州府哪个码头,受明朝皇帝的派遣,35岁的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着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以考察学生的预习效果。
        三、结论
        总之,课前预习习惯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兴趣引导教学,有效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合理采用多元化的有效教学措施,以实现预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艳秋.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9,000 (002):37.
[2]王昱淳.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有效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8,000(003):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