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碧湾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城市海绵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生态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一系列城市水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园林绿化部门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实践中,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要素多涉及内容广,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模式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局限性和不足,从不同绿地类型的优化措施、不同植被选择的景观优化措施、不同层级的绿地系统优化措施三方面,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优化途径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系统;优化
“海绵城市”战略发展理念是我国为了有效缓解城市高强度土地开发造成的严重水环境问题(雨洪、内涝、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模式,截至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我国已走过了四个发展历程:理论源起(2003年)→实践论证(2008年)→理论发展(2011年)→理论形成(2014年),在实现土地利用与水环境、水循环系统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水系统运行平衡、构建生态友好型城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城市海绵系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生态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核心内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虽然高度重视城市绿地规划,但其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且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普遍存在重绿地形态与面积、忽视雨洪管理、水生态功能缺失等弊端,在缓解城市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方面,功能稍显薄弱有待提高。因此,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通过城市绿色海绵体系与绿地系统的融合发展和协调作用,实现绿地功能的强化增值的同时有效增加海绵系统的调蓄效率,是近几年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路新做法。本文结合多年城市园林工作经验,在立足于传统模式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重点从三大方面,就“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优化策略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一、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绿地类型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
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主要有公园、游园、庭院、街头绿地、道路绿化、交通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等。实践中,按照不同要素的利用价值,一般将城市建成环境中的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生产绿地三大类型,各大类型下又有细分,其中,包括社区公园、小游园、专类公园、综合性城市公园等在内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绿地为公园绿地范畴;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工业仓储绿地以及交通附属绿地在内的类型为附属绿地范畴;包括防护绿地、防风引风、卫生防护、交通廊道防护、水源涵养等多种类型绿地为防护生产绿地范畴。以上不同类型、规模、结构的绿地所产生的雨洪问题千差万别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些甚至存在非常突出的矛盾,这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规模、结构的绿地所能够产生的海绵效应以及适用的海绵措施必然也存在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因此,要实现基于海绵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的优化提升,就是要从不同类型、规模、结构的绿地的个性特征出发,从中挖掘出与“海绵城市”的构建关联性最强的元素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从而有效实现城市绿色海绵体系与绿地系统的融合发展。
实践中,公园绿地是以上三大类型中最能灵活实现各种海绵改造措施的,且在有效调蓄、控制区域多余径流方面的作用也是最突出的;附属绿地是以上三大类型中所占规模最大的,有资料显示,城市绿地总面积中大约有50%~70%的附属绿地,也因此该类型也是城市建成环境中与雨洪问题的产生有着最密切关系的要素,附属绿地开展实施海绵改造的最大优势在于最接近建成区域中的不透水下垫面,从而能在雨水产生的源头有效发挥调蓄雨洪的作用,但该类型绿地往往分布较为零散故而不利于集中实施优化;防护生产绿地在海绵改造方面的灵活性和效率性均远低于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其改造要点主要在于消纳其本体产生的雨水径流,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以城市居住绿地为例,该绿地内容在城市绿地总面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组团绿地等,绿地特征是面积较大且布局形式灵活多样,所能容纳的建设强度也较大,海绵改造的要点是对居住区本身(包括住宅建筑、居住区道路、居住广场、游憩广场等)所产生的雨水进行调蓄和控制,具体措施为沿路布置生态传输渗渠、生态透水铺装以及设置具有观赏性的独立雨水花园、将活动中心改造为延时滞蓄的下沉活动空间或设置生态池塘等,从而实现良好的雨洪调蓄效果。
二、合理选配植物,实现绿地植物景观的优化配置
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即是绿地植物景观的优化配置,而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项技术设施消纳雨水的功能,必须与植物紧密组合才可实现。
实践表明,具有改善城市水生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的园林绿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其本身蕴含的“滞、渗、吸、净”等功能,在单独存在时虽然只能称其为海绵中的小气孔,不能发挥强大的功效,但与各项海绵技术设施组合却能实现“l+1>2”的良好功效,因此,如何紧紧围绕“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合理选配绿色植物,或者如何选用其他品种的植物进行搭配,从而既能实现城市绿地植物的多样性及景观优化,又能充分发挥绿地植物在城市绿色海绵体系上的吸收、存蓄、净化作用,也是当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实践中,海绵城市对绿地植物的选择、配置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降雨条件、地区气候及土壤类型等)、不同的雨水设施、不同的项目建设设施等,选择适宜的绿地植物种类。一般来说,可参照如下几点进行选择:一是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本土优先,降低成本”“科学搭配,提升景观”的基本原则;二是严格遵循“抗旱耐涝、水分存蓄、水分净化、环境适应”的具体要求。以南宁市为例,南宁水体污染的最大来源为城市生活废水,因此为有效缓解生活废水中的大量氮、磷化合物以及病菌等污染物,在城市绿地系统的海绵改造中应推荐常用耐污植物品种,包括:①乔木:广玉兰、乌桕、水杉、合欢、桂花、香樟、龙眼、夹竹桃、罗汉松等;②灌木:油茶、女真、含笑、香蒲、栀子花、九里香等;③地被:菖蒲、狗牙根、黑麦草等。同时,在项目设计时,应综合分析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场地景观的美学要求、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及生态学原理等多种要素,在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选用具备较强景观价值的。同时,要严格注意空间的合理搭配问题,包括乔木、灌木、地被等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阳性树种与中性、阴性树种的合理搭配,固氮植物与其他树种有相互促进生长的合理搭配,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的合理搭配等等,构建地带性植物群落,从而实现在有限的绿地面积中植物群落生态效益的最大发挥。
三、加强层级分析,完善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
当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对建成区域内的绿地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时,常用的做法是增加区域内的绿地面积规模,但从城市现状看内涝问题依然比较严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城市绿地系统的海绵改造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满足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建设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以往片面增加区域内绿地面积规模的窠臼,从大范围的城市规划层面和小范围的场地设计层面出发,切实分析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绿地的地形、形式、结构、布局和周边水体的位置面积规模、水绿互动关系等等,挖掘不同层面的绿地系统进行海绵改造的不可变要素、难变要素和可变要素,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
实践中,不同层级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绿地优化措施主要如下:①城市规划层面。其中,绿地类型种类以及不同绿地位置属于不可变要素范畴;绿地面积总量以及基于雨洪调蓄功能的绿地规模的增加属于难变要素范畴;绿地系统的布局模式调整以及透水铺装面积比属于可变要素范畴。相应的海绵改造措施主要是结合己建成的城市绿地来整合可持续洪管理功能、开辟新城市绿地。②场地设计层面。其中,古建文物保护场地所涉及到的绿地类型属于不可变要素范畴;城市水绿格局、场地内绿地的地形地势、绿地面积等属于难变要素范畴;场地内绿地的地形、覆被植物、水体的面积与形式、场地内活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雨水管网的关系、与城市河道等自然环境的联系等等属于可变要素范畴。相应的海绵改造措施主要包括优化绿地系统的地形状况、植被种植情况、水体面积形式和水体面积、场地内的活动空间以及与场地内排水管网的关系、场地与河流湖泊的位置关系等等,从而切实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健全的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
总之,“海绵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通过构建“绿色海绵”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自我地、弹性地适应城市水环境的改变,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一系列城市水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城市园林绿化部门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因此,面对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我们应切实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思想贯穿于城市绿地系统的格局优化中,以合理、高效的绿地系统为城市能“弹性”地自应对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雷世珍.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植物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薛廷宇.“城市双修”景观模式下海绵城市绿地改造策略[J].全文版•农业科学,2019(6):110-112.
[4]代美,南峰等.唐山“海绵城市”新型社区绿地系统优化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