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三境”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3期   作者:孙静
[导读]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目的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是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本文详细阐述了设计语境、解读意境、创设情境三种古诗词教学法,希望能通过这三种教学法,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之美。

孙静    四川省剑州中学  628300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核心目的不是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是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本文详细阐述了设计语境、解读意境、创设情境三种古诗词教学法,希望能通过这三种教学法,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三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76-01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怎样呢?学生由于自身的积淀和阅历,采取靠读背为主的学习方法往往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对于诗歌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教师本身对于诗歌教学研究不深,在教学中无法融入自我的情感和理解,只是照搬教参上的说辞,也无法达到预设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引导学生进入“三境”,是古诗歌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引导学生进入“语”境
        古诗词之美需要通过朗读才能悟其精华,古诗词的课堂,离不开琅琅书声。但我们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能做到读准字音,感情上完全没有共鸣,这与初中生单纯的人生阅历有关。所以在朗读古诗词之前创设平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语境”。
        我在设计李商隐《无题》这一课教学时,专门设计了“回味”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过的李商隐的诗歌,并试着背诵出来,学生“回味”以前学过的三首诗:《乐游原》《嫦娥》《夜雨寄北》。我顺势导出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外形美丽,意义隐晦”,这与其一生不得志有很大的关系,用PPT介绍生平,所以他的作品大多凄凉悲切。再如,播放一些与诗歌情境相似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诗词的情感作用很大。例如在讲授杜甫诗歌《春望》时,我在课堂上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学生听着苍凉的乐曲,眼前也仿佛浮现出诗人愁苦无奈苍老的形象,初读时一下子进入诗人的世界,朗读起来也是深沉悲愤。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入“语”境,引发共鸣,是诗歌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引导学生解读“意”境
        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意境的形成与意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在教授李煜《相见欢》时,我完全抛开条分缕析的传统教法,指导学生课前研究预习三首词,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三首词均为一个“愁”字而作,试找出每首词表达“愁”的意象,并说明这些不同的愁思与所用意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巧妙的触发。学生在阅读赏析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意象,如“烟草”“风絮”表示丝丝情愁;“双溪蚱蜢舟”表示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而“一江春水”,则表示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从而把握了意境与意象间的关系。
        据此,再引导学生对《相见欢》中的西楼、梧桐、清秋等意象赏析阅读,学生对诗人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就有了更深层次了解,诗的隽永意境便存于胸中了。
        三、引导学生感悟“情”境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诗歌教学中,识记和背诵全文是教师们比较热衷的教学策略。而“欣赏品位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在这么一种氛围的影响下,似乎显得苍白无力。诗词教学内容间显得静态、僵化,并且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讲解李白的《行路难》时,有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揣摩诗人情感变化,把握全文的情感基线。但是学生在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下,是很难理解诗人的失意与苦闷的。“丰富的人生经验的积淀,有助于审美体验的深化”,同理,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很难深化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所以,单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阐释,学生是无法进入教师所预设的审美情境中的。我认为教师在组织诗歌内容时,应该立意高远,注意解读诗歌内容间的动态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亲近、理解古诗词。
        我在教授杜甫《登高》时,在评析诗句之后,设计了“杜甫万年悲歌连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了同一时期的作品《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启发学生挥洒才思,进行研究性学习,让课堂动态延伸。学生在读完这两首诗歌后,很容易就找出了它们的共性:虽悲哀个人的命运,但不把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就是他的作品往往有忧伤、忧国、忧民的色彩。这也成了这节课中最亮丽的华彩乐章。
        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阶段的“情”境,其实就是教学生鉴赏,通过教学的动态延伸,提高学生自觉建构语文的能力,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叶圣陶说过:“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通过“三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歌,传诵诗歌。让每一个学生在繁重的生活中寻得一些精神慰藉,守护好自己的诗与远方。
参考文献
[1]廖丽燕.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中外交流,2018,33:134-135.
[2]王东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3:88.
[3]陈朝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