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本土历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0/6/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3期   作者:张春霞
[导读] 本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融合能将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向外延伸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拉进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土历史资源还可引导学生认识家乡,传递家乡历史文化,增强家乡文化自信,激发爱乡情怀。

张春霞    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摘要】本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融合能将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向外延伸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拉进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土历史资源还可引导学生认识家乡,传递家乡历史文化,增强家乡文化自信,激发爱乡情怀。
【关键词】犍为本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  有效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099-02

        犍为本土历史,指在犍为当今区域内的历史。将它与初中历史教学相融,利于树立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利用本土历史资源,要使学生由乡土文化的体验,自觉个人为乡土的一分子,愿意服务乡土社会,由乡土爱或乡土情操推及于爱护国家,改造国家,发展国家,这才是乡土历史教育之真义。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理性思维在形成中,感性思维偏重,因此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及亲身体验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而本土历史资料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策略正好符合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利于学生的学习。将本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既符合教育改革精神,也符合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乡土教育的观念,历史上周礼一书中,已有“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话,主要是藉由乡土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那么如何将本土历史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本人有如下探索。
        一、走进历史,开展本土历史资源地游学活动
        犍为的本土历史适合学生亲自前往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嘉阳小火车、犍为文庙(西南最大的文庙)和清溪古镇(乐山市唯一的历史名镇)。学校组织学生去芭沟镇游学,了解嘉阳煤矿的历史,乘坐小火车,在白烟与灰尘中感受蒸汽机车的古老和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而真切了解蒸汽时代的动力机器与能源,了解那个时期的火车。而学生到了芭沟镇,在参观嘉阳煤矿创立史时,认识嘉阳煤矿后面的历史——中国艰难抗战史,和犍为嘉阳煤矿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学生在
        毛泽东思想大舞台广场及矿井老屋墙上的标语,感受到大跃进、文革那些激情的时代……
        犍为文庙也是个学生学习地。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进文庙,了解古代犍为的文风兴盛,了解孔子在中国的地位——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文庙是西南最大的考场,了解科举制度,明白自隋朝以来,读书、考试与做官相连。读书,并非今日所倡。再看,文庙的建筑,大成殿的三重檐,建筑的奇观,整体构建,中轴线,对称,宫墙,石刻,圆柱,与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异曲同工。所以文庙被称为“犍为的故宫”走进文庙就走进犍为书香地,感受故宫建筑特色。
        清溪古镇,带领学生去找清溪古渡口,清溪宋城墙,“铜门坎”的老屋,让学生追寻宋元的战乱,唐朝的驿站和近代实业救国的浪潮,知道犍为曾经的安定、繁华,与犍为人的爱国爱家。
        二、感受历史,在历史课堂上将本土历史资源与书本历史相融
        本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融合能将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向外延伸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拉进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理性思维在形成中,感性思维偏重,因此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及亲身体验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犍为的本土历史资源丰富与历史课堂教学可结合程度较高,课堂融合分两种,一种是课堂上适当融合,一种是完全融合。



        1、适当融合,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可与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嘉阳小火车有机结合。给出斯蒂芬孙的最早的火车与嘉阳小火车的图片对比,请学生得出,为什么嘉阳小火车被称为“工业革命活化石”?从坐小火车的亲身感受可知有何弊端?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理解远去的工业革命。嘉阳煤矿建立与8年级上册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相连接,芭沟镇的建筑与二战,中英合作,建国初中苏友好,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连接。犍为文庙是西南最大的文庙,与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联系,说明犍为文风盛行,尊儒敬孔;犍为文庙是最大的科举考试场所,与隋炀帝正式开设科举制相连接;文庙建筑特色与七年级下册中国的建筑—故宫相连接。清溪古镇,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了解清溪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清溪宋城墙了解宋元时期的战乱。罗城古镇感受回族清真寺建筑和清真特色食品等。
        历史人物,四川唯一的武状元彭阳春祖籍犍为定文。犍为“文林街”一门四进士,八大知县与读书科考相连接。“文林街”一代循吏李拔的清正廉洁,一方为官造福一方百姓,为当今为官者之楷模。习近平同志常用李拔之言,为官应向榕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为百姓着想来教导周边的官员。“文林街”李拔及优秀的后人,那是因为李拔优良的传世家风:为官: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教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传家:耕读勤俭,孝悌为本,让李氏家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后辈。其后人所作《李拔家训选注》为今天犍为家训家风教育增添了一本好教材。清溪“铜门坎”主人宁芷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24日生于四川省犍为县清溪镇。民国8年(1919年)考人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北京法政大学),其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受实业教国思想的影响,决心专事经商,是川南爱国金融实业家。讲述抗日战争,参加武汉会战的犍为籍抗日将领官淼森及60000多名抗战英雄的事迹足以看懂犍为人的血性阳刚。这些犍为籍的历史人物,让我们感受到犍为的古朴芳华、翰墨飘香与血性阳刚,让我们感动,敬佩。不仅增加课堂的灵动感,更增加了学生的家乡文化自信。
        2、完全融合,将历史书上的教材与校本教材完全相容。有位老师做了尝试,效果很好。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将名称改为《光阴.犍为》以犍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为视角切入点,再看中国的变化。因为是身边的人和事,拉近了生活与历史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将这些犍为乡土历史与课堂知识相融合,既让学生有兴趣,又没挤占学生过多时间,让他们书本知识学得轻松,又了解家乡历史。这种方法既有效又可靠,还在同科老师中继续探究中。
        三、传承历史,编写犍为乡土历史教材开展第二课堂
        将本土历史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效融合,不仅增强学生兴趣和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更好的了解犍为本土历史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的,全面的了解犍为乡土历史,我们历史组进行分工,分类各自整理犍为的历史资源,形成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名为:古韵犍为,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犍为,金犍为,讲述犍为的历史沿革和古犍为的富庶;第二篇章:千年庙镇—犍为的建筑书、历史书,讲述犍为文庙、清溪古镇、罗城古镇、芭沟镇;第三篇章:古景、美文、志士、遗产—犍为古韵流芳,讲述犍为八景、犍为诗词、历史人物、非物质遗产;第四篇章:古犍今为—犍为美景美食,讲述改革开放后今天的犍为新貌。)在整理过程中,丰富了历史老师的知识储备,也增强了老师的乡土情怀和传承历史的责任与担当。 校本教材编订好,利用第二课堂,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老师讲,让优秀的学生讲,或故事比赛会,家乡历史知识竞赛,犍为历史为题材的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了解了书本外的家乡的知识,深受学生喜欢。
        通过以上探索,据调查数据显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犍为的历史了解增多,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尤其对家乡的关注更多。当然,对于本土历史与初中历史的有效融合策略,我们还在思考,还在不断探索之中。
参考资料:
[1]《为官如榕 荫民护生—四川犍为李拔的故事》作者:陈启西
[2]《犍为名人录》作者:罗家祥
[3]《金犍为》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