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建筑随之增多。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也逐渐频繁,因此在大混凝土施工期间,对于技术与施工质量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当前面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需要进行严格的探讨,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围绕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期间的详细内容进行探索。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由于现代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在土木工程建筑当中,通过合理运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不但能够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可靠性,而且减少混凝土材料的损耗。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1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体积是较大的,其一般是超过1m3。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发生裂缝的概率较高,然而其在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是较为普遍的。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其规模是相对较大的,然而表面系统是非常小的,这样一来,内、外的温度差是很大的,如果超出了可承受范围的话,在混凝土的表面则会出现裂缝,这样一来,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说,施工企业必须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方可使得混凝土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建筑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证。在展开建筑施工时,若想使得施工效率能够有切实提升,混凝土用量必须要增加,然而内外的温差过大的话,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会导致内部结构有明显的变化,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难度也会加大。
2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影响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裂缝是各个建筑企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企业要是盲目追求建筑物的抗裂能力,势必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一是混凝土本身的影响。混凝土在抵抗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时产生的抗变形能力就是指混凝土的稳定性。混凝土的稳定性不好,就会导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弱,而混凝土中出现液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混凝土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收缩性,在没有负载情况下的混凝土一般都因这个特性导致变形然后开裂。要想减少混凝土出现变形的概率就要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和温度应力。二是混凝土使用材料的影响。混凝土非常容易受到力的影响而裂开,水泥的种类和实用量又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收缩限度有影响。水泥越粗,混凝土越容易裂开,反之则反,因此,建筑公司要多多关注建筑使用水泥的粗细。三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做好理论计算也是减少裂缝出现的方法之一,要想改变变形作用对裂缝的控制,可以采用构造设计。但常规的计算模型跟实际上的结构物工作状态有很大的差别,导致计算结果跟实际结果有差距,这些未考虑到的因素都可能会引起结构裂缝。
3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3.1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通常来说,工程上需要强度好、厚度大的大体积混凝土,因此在配制混凝土的过程中就要求工作人员掌握配置相关的先进技术,按照合适的材料占比配置出符合工程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在进行配比时,工作人员不光要注意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同时也要尽可能的抑制水化热进程,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和易性,能够应用到各种复杂的工况中。在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若要控制好水化热程度并使其降低,要求工作人员在选择材料进行配比时,尽量选用矿渣水泥(矿渣水泥水化热程度低),同时在配置时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保证配置后的混凝土具有良好可泵性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减少了对混凝土材料的使用,有效降低混凝土施工成本。
3.2优化土木工程设计
在初期阶段,对于设计人员而言,要对项目所在的气候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且要对特殊的气候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应该制定出混凝土配比方案,如:加大钢筋配比的方法,来对容易出现裂缝问题的位置,进行填补,进而确保其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再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中,工作人员要对一些事项进行及时的优化,必须深化、优化后浇带及伸缩缝的具体设计事项。与此同时,要根据混凝土结构,以及其具体的施工要求,科学合理地建议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具体的疏导水泥水化散热的方法,进而减小结构内外部的温度差,尽可能地减小结构拉应力,这样一来,就会防止不必要的问题出现,防止出现裂缝问题,以确保施工的稳定性、合理性。
3.3大体积混凝土搅拌
从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来说,必须要保证搅拌时间得到有效控制,投放的材料也必须是最为合理的。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搅拌时,原料的用量是较大的,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搅拌。搅拌时间过长的原因是指搅拌的过程中,必须要掺入适量的外加剂、粉煤灰。为了使得搅拌效果得到保证,必须要保证交班能够紧密衔接。在搅拌时,必须要对投放的相关材料进行计算,保证投放量是最为适合的,而且计算工作必须要制定专门人员完成,如此方可使得后续工作能够有序展开,质量也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建筑所具有的安全性、稳定性均能够大幅提高。
3.4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特性决定其在浇筑时多应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有时还会根据浇筑要求选用推移式的浇筑方法,在浇筑期间要合理设置施工缝,还要满足如下要求:首先,混凝土摊铺时,施工人员要对摊铺厚度加以控制,通常要依据混凝土性质、所用振捣器特点以及混凝土泵送方式加以明确。当采用机械泵送时,混凝土摊铺厚度应控制在600mm以下,否则混凝土摊铺厚度设定要在400mm左右,要保证混凝土输送稳定性。其次,浇筑时间间隔的控制对预防不良接缝及温度裂缝产生也很关键,而浇筑间隔的设置通常要以混凝土初凝时长为上限,要求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当完成上层浇筑任务。这里对振捣作业深度也有要求,应深入到下层范围一同振捣。混凝土初凝时间同混凝土配比、环境条件(如温湿度、通风等)有关,浇筑时需要施工人员合理判定初凝大体时间。如果初凝时间预估失误,或因施工原因造成层间浇筑耗时过长,会导致施工缝的产生,此时需要做好施工缝处置工作。最后,由于分层浇筑对施工队伍技术要求较高,若因施工队伍素质、浇筑设备等因素而不具备相应技术条件,此时应采取推移式浇筑方法,需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总之,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法中,分层浇筑仍占主要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分层浇筑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在振捣便利性以及层面散热的高效性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有效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
3.5加强维护
混凝土浇筑的完毕并不意味着整体施工的结束,要想真正地保证大面积混凝土在后续运行中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维修和养护。施工主体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0h之后对其进行养护,并且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施工主体应当定期对混凝土的表面结构进行检查和分析,若是发现混凝土表面结构的水分含量较低,有产生开裂的风险,就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水利方面的养护,其余的养护方法要视情况而定。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例如科学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力度、做好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工作等等,能够保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较大裂缝。
参考文献
[1]陈会婷.探析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929.
[2]殷昌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四川水泥,2016(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