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道管理中基层信息化建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其他行业发展较为缓慢。本文通过对河道基层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人才储备、监督监视、信息集成共享等方面分析了河道管理基层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建设目标,为下一步河道基层信息化的建设作为参考意见。
关键词:河道管理;基层信息化;信息集成;
1.引言
水利是一个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层事业,河道管理是水利行业的重要一环。今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智慧河道”的建设也开始提上了日程。
“智慧河道”是是实现河道管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推动河道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强化为民服务能力、推进全民共管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必然。河道基层信息化建设能改变当前河道管理工作较为松散的现状,带动河道业务管理实现融合创新以及提质增效;能更加切实地满足广大市民对河道水安全、水质量、水景观及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提高生活品位,提升生活品质;能积累形成一系列技术、业务、评估等方面的经验,并上升为行业的标准规范,引领和带动行业的发展;能积极促进本地相关企业的创新与应用,助力智慧河道、两化融合的不断发展。[1]
2.河道基层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储备不足
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信息化的实施应用,更离不开信息化人才的支持信息化在水利事业中处于一种发展更新的状态,但是很多水利单位,一方面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人员只是办公室或者防汛办公室的一部分业务,或者基层人员中人员需要从事信息化、档案、工程防汛等多种业务,难以对信息化业务进行深入钻研。一方面在现有的人事制度框架下,很难对精通信息化的人员产生吸引力。在信息化总体重视程度较大的情况下,水利行业特别是河道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的人才储备需求是极其重要的。
2.2监督监视不足
河道基层管理主要还是以人力巡查为主,以某县河道局为例分析,县河道局下设段所,每个段所管理几十公里左右的堤防及河道,按规定每日对堤防及河道进行巡查,定期巡查堤防到内河的小型涵闸的工作状态及闸门提升。基层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日常管理巡查的过程,导致了在对水利管理要求更高的水环境、水质量、绿化美观方面无法分配更多的人力物力的结果。[2]
2.3平台简化及数据共享不足
水利上的系统平台除了一般的财务系统、OA系统外,根据水利行业的特点还有防汛调度指挥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图像(二维、三维)展示系统、工控系统等。系统的建设往往前瞻性、延续性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
2.4协同管理能力不足
河道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河道堤防管理某些提防段为省级交通道路,往往堤防的路面由公路局和河道局联合管控,河道上的违法采砂行为,河道管理单位有监督权而没有执法权,执法时往往需要和公安部门联合行动。正是由于河道管理涉及到相关方较多,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流是必要的,也需要一个协同的管理协调机构来完成。
3.河道基层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3.1加强人才储备
水利事业上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可以从几方面来改善。(1)加强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建立专业从事信息化的部门和人才。让专门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有效的加强水利信息化的技术实力。(2)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需要在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得到学习和成长,闭门造车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3)绩效考虑中增加信息化考核的比例。通过绩效考核的倾斜,适当增加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收入,可以有效的提升人员的积极性。
3.2加强视频监控建设
基层工作的大部分巡查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完成。视频监视主要以固定视频监控重点区域,移动视频可以通过无人机视频方式补充完成,视频监视的运用主要表现为:
(1)河道巡查。利用无人机对河道进行巡查,采用固定视频做补充对河道进行监视,实现对管理范围无死角监视。在巡查中,及时对涉水行为进行取证,作为后期事件处理依据;选取无人机回传的关键帧图像,通过快速拼接生成大区域图像,便于从整体对工程运行情况进行监管,有效弥补管辖面积广、执法人员不足的状况。
(2)巡堤查险。无人机巡查、固定视频监视与传统巡查方式相结合,拓展巡查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大区域图像前后对比分析,可获取堤防工程运行状况、险情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实时影像,及时掌握行蓄洪区调度运用情况,为分析制定后续调度方案、评估灾害损失提供信息支撑。
(3)智能分析。在视频监控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分析,可对各类水事违法行为进行辨识,快速进行处置相应。例如:分析人员、车辆、船舶行为,辅助违法抓拍,实现对河道、堤防监管的快速响应。
3.3加强水工情监测
通过以PLC监测水闸状态为主,监测水情如:工程闸前水位、闸后水位信息。监测工情如:工作对象:包括0.4kV开关柜、闸门启闭机控制柜,柴油发电机组,10台卷扬式闸门启闭机。采集的工情信息主要包括各开关柜状态、重要回路开关位置,各重要回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电气量,变压器温度,柴油发电机组频率、电压、功率等电气量及温度、油位、油压等非电气量,闸门开度、荷重,闸门启闭机电流、电压、功率,以及操作权限状态、针对各机电设备的操作开关量等。
3.4系统平台集成
信息化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主要在于信息系统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各系统之间工业协议存在不同,不同系统之间数据转换采集成本高、稳定性低。为了使整个系统能够聚为一个有机整体,优化系统的硬件、软件资源,通过集成设计来统一考虑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减少由于部门、系统的划分造成的硬件、软件重复建设,增加系统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通过集成设计提出的各级系统硬件、系统软件、数据库、应用系统配置和部署方案。通过已建或计划建设的各类系统,实现各系统主要功能的一个集成界面。基层单位上级单位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实现硬件、网络、产品软件、应用软件模块及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按照标准规范,有效地实现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水利综合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提高系统应用效能。
信息化系统需要做成一种平台集成的方式,数据按照标准格式进行存储及展示,并配备性能相当的硬件服务器及历史数据库、实时数据库等,提供多种数据接口,从数据库中采集显示数据,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
3.5加强信息交流
河道的综合治理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为此我国提出了“河长制”来为水系治理背书。从大的方略来看,水利部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环境、统一安全保障、统一数据中心和统一门户”的“五统一”要求,根据具体的技术要求标准,建设新的信息化平台后各系统平台内数据可以进行合理的对接,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同时在管理上加强水利相关部门的交流,不同的信息给相关部门相应的权限,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基层河道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建设标准。
4.结论
河道基层信息化是“智慧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河道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河道基层信息化管理是标志河道管理水平与决策水平的重要指标。河道信息化建设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助力信息经济发展;全面实现河道基础数据信息化,构建综合业务管理体系,创新河道治理模式,提高民众生活品质。这是河道管理信息化、智慧化的初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建设标准规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同时逐步实现“智慧河道”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玉裕,仲 慈 ,徐 颋. 杭州市城市河道信息化建设及其智慧化研究[J]. 城市建筑,2015(12).
[2] 王昊,邢天明,邢栋,董栋,张磊. 基层黄河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J]. 防洪治河,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