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6卷3月第7期   作者:马克春
[导读]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必须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必须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既获得经济利益,又保持生态系统的平稳。农田水利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协调二者发展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田水利;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引言: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农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探索出农田水利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推动生态化农业的发展,是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1、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灌溉和生态环境
         灌溉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土地的水分,以供应土地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植物产量的提升。同时灌溉还能促进农田之间的水循环,水循环在农田的任何一个部位、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相当重要的,水资源的更新能够促进水循环的质量、美化环境、净化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从一方面考虑,我们也不能大规模的进行灌溉,因为灌溉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等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具体灌溉要涉及多少面积、多少水量,需要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
         1.2过度灌溉引发污染问题
         在需要施肥的季节,农民会对田中的作物施加一定的肥料,肥料的某些离子中有些溶解性高、有些溶解性较低,如果过度灌溉,水源过剩,多余的水会加大溶解性高的某些离子,并且通过过剩的水源将其带到一些其它地方去,同时还可能将溶解性低的离子所在的粒子冲击到一些水源干净的地方,这样就可能给新地方的水源造成污染。因此,可以说适量的灌溉可以加速有机物的溶解,便于相关作物的吸收,过量的灌溉很有可能对农田突然的冲蚀、沁泡,将有些没有溶解的农药排入其它地方,对下游的水域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加强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适当适时灌溉,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
         1.3过度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盐分在土壤中的运行方式是随水分运动,当水分蒸发的时候,由土壤水管水作用,土壤盐分从深层向表层输送,蒸发程度越严重,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就越多。下雨或者灌溉时,这些盐分又随水下降到下层,地下水位高是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原因,如果灌溉不当,很可能会导致某些盐分过多的积累在土壤表层,打破盐分在整个系统中的平衡,引起土壤盐碱化、土肥退化、土壤渍涝甚至土地荒芜等严重的问题。
         1.4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过度灌溉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增加了农田的水肥流失,同时还可能加剧水体污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地表水的不足使得相关工作开始开采地下水,如果过度开采,将有可能使得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转化,同时还带有一定的盐分或者其它有毒物质,污染地下水,同时也可能造成地面下沉。
         2、排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在农田的周围都能看见排水沟,排水沟对于农田来说,是一条有效的“生物走廊”,一方面,排水沟能够有效的降低地表水,另一方面,排水沟还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在排水沟的沟底和内壁,具有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具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在沟内生产的一些植物对某些盐分和养料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同时还能加强土壤氧气的流动。在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民众修建了石块、混凝土的水沟,这些做法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具有一些弊端,主要是:(1)通透性差,不利于水分子的流动;(2)改变了某些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不利于某些生物的生长;(3)粗糙性减少、光滑性增加,导致水的流速增加,减少了污染物的降解时间,加大了下游的冲刷。


         3、农田水利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3.1调整农田灌溉方式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污染问题,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带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道,共同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扩大农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农业生产管理部门从农田灌溉方式方面着手,根据国家最新标准和规定当中要求的水资源利用办法和农田管理效率,对农田水利工程和发展模式以及农田灌溉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整,以滴灌和浇灌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同时采用了集约化管理,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管理技术对区域内的农田实行统一管理。在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灌溉系统,采用定时定量的灌溉方式,确保每一滴水源都能发挥出最大的应用效果。当地农业生产部门采取的此种方式,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降低了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方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不仅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3.2提升农田附近水源利用效率
         自然环境当中的水源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形态各异的河流和湖泊,河流湖泊的水资源所含有的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成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此类物质在长期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源循环链。但是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河流湖泊水源利用越发不合理,人造水系难以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在此种环境下,我国某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利用当地农田周边的河流和湖泊水源,将其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当中,对农田进行灌溉,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此种方式不仅对于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河流湖泊中的水分还会对地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地表流失缓解洪涝灾害,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生态系统的保护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推动二者协调发展。
         3.3规划整合农田土地资源
         若想全面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平,同时增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农田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选择了退耕还林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将无法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资源的荒地进行改造,采取植树造林的方式,固定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与此同时,当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还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模式,改善了当地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同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同国家生态系统建设部门相互联系。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基础资源,农业以及生态系统当中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相关领域的管理者在设计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负面影响,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提升我国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努尔东江·麦麦提.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认识实践[J].智能城市,2019,5(20):141-142.
         [2]艾克拜尔·热合木吐拉.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建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159-160.
         [3]周茜,郑林颖,周治强.乡村基层水利跳出社会—生态陷阱实践研究——以广西灵山县Y村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04):53-60.
         [4]杜伟.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19):291-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