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中所提出的国家重要战略内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想实现国家的根本进步和建设发展,关键还是推动广泛乡村及城乡结合地区更快更好地振兴与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以科学内涵为基础,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本文就以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意义、现状情况为研究基础,重点探索如何在科学内涵下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更多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策略研究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科学研判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对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发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问题的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与其精准扶贫思想一脉相承,互成逻辑,密切关联,构成一套指导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问题意识强,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振兴战略的导向性指南。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对实现农村精准脱贫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农业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强调,粮食生产是农业基础,对农村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历代领导人立足中国国情,紧跟形势变化,不断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及恩格斯有关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非常重视农业问题,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重要论述。邓小平在科学总结中国农村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发展农业”的重要思路。江泽民曾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在当时新的形势下,他还提出了“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的战略思想,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胡锦涛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突飞猛进、国防不断壮大,国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综合国力已提升至世界前列。习近平立足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继承和发展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乡村振兴发展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在本质上是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问题。
2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
2.1加快发展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的根源分别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产物和私有制的存在。消除城乡分离的核心办法是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民利用先进技术,使用先进工具,以工业化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实现了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国家使“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合理布局人口,消除社会分工,农民也不会拥挤到大城市。这既是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合理利用城乡资源、保护城乡环境和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农业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关系向高级形态进化的基本经济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城市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强大物质基础。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也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落后。这就充分说明农业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把农村产业兴旺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构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与产业体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激活涉农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创新农民与土地的结合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贯穿到农村生产的全过程,走高效产出、农产品安全、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农村综合合作组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实现农村各类产业振兴,确保乡村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为乡村振兴奠定强大的经济基础。
2.2完善乡村服务体系,构建乡村信息化建设
基于以上乡村振兴科学实施中的现状问题,构建更完善的乡村服务体系,促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农村社会资源共享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国很多乡村地区仍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升级和转型过程中,想发挥农村地区的多功能性,重视农村社会各个层面的服务和社会建设是关键。在完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中,首先应该在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先进性乡村道路交通、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社会生活便捷性。其次,要注意乡村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新时代中尽快解决城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效率。
2.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的论述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是基于对过去扶贫开发工作存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四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形成的,其于2013年10月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认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底线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反复对精准脱贫和脱贫攻坚战作出指示,单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就举办了六次。2109年3月8日,他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打赢脱贫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才过一个月,他又在重庆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如脱贫标准把握不精准问题、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问题、“三保障”工作尚存在薄弱环节问题等;二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脱贫攻坚责任不落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三是需要长期逐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措施乏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及陈规陋习等问题。当然,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思想还远不止上述内容,其还在不同场合提到乡村产业、乡村人才和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尤其对粮食安全、科技特派员、干部作风、涉农高校教育、乡村旅游发展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论述内容丰富,高屋建瓴。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创新和突破,又有具体的行动指导,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论指南。
2.4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有效保障,因此要加强乡村治理,让农村生活环境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党的建设工作,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展,有序地开展农村工作。人无德不立,要加强乡村人员的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友爱和善、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深入推进乡村平安建设,让老百姓的生活具有安全感、幸福感。
2.5鼓励文化传承创新,完善文化配套设施
乡村文化建设,重在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是一味地坚守宗族思想和固守封建迷信,而是将新时代文化精髓融入优良的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民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最了解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最期待乡村振兴发展的群体。当前,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要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工作定位,激活村民在文化建设中的智慧和能力。要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建设内容,融入信息文化、生态文化等新的文化形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塑造特色文化品牌。要鼓励村民学习经典乡村文化,改变村民在以往乡村建设中的旁观者角色,使村民的文化诉求和和文化权益得以保障,促使村民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申报文化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方面的支持,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现阶段,部分乡村文化工程缺乏长效运转及管理机制,村民的文化活动难以保障,基于此,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作用,落实乡村文化工程运转管理经费,实现城市公共文化与乡村公共文化的协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需求侧发生了深刻变化,加速乡村文化建设,优化乡村文化供给,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要统筹规划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不同乡村的发展差异和群众需求,完善村级图书室、健身广场等文化设施,搭建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文化服务与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2.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小时候的农村老家,门前的那条母亲河,水质清澈,游鱼细石,山明水秀。随着岁月的流淌、经济的发展,母亲河的水已经浑浊不堪,山上的青松已不知所踪。围湖造田、过度捕捞放牧、大施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和水质污染严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迅速行动起来,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实际行动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绿色引领乡村振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者,并因此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结语
总的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努力探索农村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智慧,凝炼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出开创性独创性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提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对于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于思文.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刘非,吴承强.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6-5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