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视域下中西戏剧滥觞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卷7期   作者:胡媛杰 郭文豪
[导读]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从东方到西方,原始社会状态的人类除求食与生殖外逐步开始重视陪葬品的作用,产生神的观念,并辅佐以比较繁杂的宗教祭祀仪式。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从东方到西方,原始社会状态的人类除求食与生殖外逐步开始重视陪葬品的作用,产生神的观念,并辅佐以比较繁杂的宗教祭祀仪式。随之而发展至对动物、对灵魂、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拜。作为戏剧起源的宗教仪式活动渐渐被人们发掘提炼出其副产品——戏剧的关键质素。中西方戏剧在经过相似的诞生经历后发展出独有的戏剧特点,它们在各自早期的戏剧理论、戏剧主题、戏剧表演形式三个维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也有一定的类同性。
        关键词:文献学;戏剧;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

        从资料积累的角度考察,文学文献既是对过去文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也是对以往文学创作成绩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检视,文学文献是相关研究深入展开与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基础。[[参考文献:
[] 于宏.文献学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J].西藏研究,2016(4):94.]]本文重点围绕几本中外戏剧书籍进行文献梳理,尝试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中西戏剧发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寻在人类文化层面上中西戏剧的共性特征以及文学品格上各自的独特质素。
         一、宗教祭祀的祈佑与崇拜——戏剧起源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原始宗教是人类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形式,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之中。在一些古老的遗址中已经有证据表明原始时期动物已由猎取对象逐渐演变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人们除了求食与生殖之外,开始重视陪葬品的作用,产生拟人神观念,并辅佐以比较繁杂的宗教祭祀仪式。随之而发展至对动物、对灵魂、对神灵与祖先的崇拜。
        北亚古老的萨满教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宗教特点。主持萨满教仪式的巫师——“萨满”,其主要职能即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保畜兴旺,以及举办其他祈祷与祭祀仪式。萨满跳神时必备神衣、神帽、神鼓、神靴、神刀、神杖,以及各种神偶,这些器物既具有宗教法力,又是可供观赏的神具艺术品。日本学者田仲一成认为在中国的乡村社会里,最早的原始祭祀活动就是祭祀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土地神,也就是“社神”的“社祭”活动,社祭有两种:春季向社神祈祷丰收的“春祈”社祭;秋季感谢社神赐予丰收的“秋报”社祭。[[[] [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布和,译,吴真,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二、仪式中的副产品——戏剧质素的初现
        中国戏剧作为综合了诗乐舞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本质上乃是先民们的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作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歌舞活动,主要是图腾、巫术和祭礼。原始时代宗教的精神贯彻在先民们的全部思想意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当属古希腊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居住在爱琴海岸、希腊半岛上的人们,在战胜了海上强国波斯之后,迎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期。古希腊包含着许多大小不一的城邦,以雅典为中心,形成了民主政治局面。航海和贸易以及已经发展起来的奴隶制,不仅为希腊人创造着财富,也使得一部分人有了闲暇和娱乐时间,而不必疲于奔命地终日劳作,这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三、中西戏剧三要素比较
        (一)、戏剧理念
        中国戏曲的“情”、“景”理论与诗歌“情”、“景”理论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诗歌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情”、“景”关系,所形成的“意境”理论,是以“诗言志”这一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为其理论基石的。

而“世之曲,咏情者强半”的主张,更是直接将“情”作为戏曲表现对象,在“情”、“景”关系上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重“情”而不重“景”的理论主张。李渔对戏曲“情”、“景”的理论探讨也表现出类似于王骥德的观点,其见解更为深刻。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成为文艺模仿的对象,不仅人的外部形体动作可以模仿,
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也可以“模仿”,不论这种特质是善的还是恶的。例如人的性格,美的善的可爱的如高尚、慷慨、谦虚、聪慧等可以模仿,恶的丑的可憎的如下贱、卑吝、骄傲、愚蠢等同样可以模仿。苏格拉底指出,从模仿的效果来看,如果能“把人在各种活动中的情感也描绘出来”,尤其是把那些美和善的情感描绘出来,更能引起“观众的快感”,因此,他认为文艺模仿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这样,文艺美的研究就从形式领域转到了人的精神领域,人的精神领域成了文艺表现的最高目标。柏拉图全部思想奠基于“理”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
        (二)、早期戏剧主题
        根据文化史所透显的规律,伴随着人的理性之觉醒,人类必定要在艺术上寻找到某种能够顾足以正视人的价值和力量,观察到人的存在和怎样存在的形式。而戏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在较早的周代,西周辉煌的宫廷大戏《大武》就是那一时代的代表。《大武》作为西周最早的戏剧作品,作者是周公旦。这部戏剧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直接表现了武王率周军伐商、商朝覆灭这场改朝换代的巨大的社会事件。全剧描写的即是武王率军伐殷取得胜利,继而进兵征服南方,扩辟疆土、安定天下的故事。
        在古希腊悲剧中,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表现了创造了人类的神普罗米修斯,为了改变人类的苦境,从天庭盗火种送到人间后被宙斯惩罚,最终重获自由的剧情。无疑,该剧体现了强烈的神性之美。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讲述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反映着人的责任和命运之间的矛盾,命运的阴影像漫天的云翳,使人的自由精神和创造活力不可能无限制地拓展,人似乎只能在命运的定数内辗转腾挪,并且由于人的不断求索必将招致自身之祸。但俄狄浦斯精神就在于他以自身的悲剧,向人们显示着命运不公的事实。
        (三)、早期戏剧表演形式
        就中国早期戏剧《大武》来说,在表演形式上高度运用原始宗教歌舞时空自由的特性和由此派生的虚拟化表演。其表演形象主体是由群体演员扮演剧中的周军,用以实现对武王英雄形象的间接塑造,情节的演进和场面的变化,主要通过场面调度和队形完成。这种表现性的方法有着强烈、鲜明的表现意义,作为上古艺术普遍共有的特征,象征性表现手法在《大武》中表现的更为充分。表现的、象征性的方法,是自由的舞台时空天性使然,由此决定了它必然是虚拟化和程式性的表演方式。从描述《大武》演出情形的相关史料中,可以发现表演者的表演是虚拟性和一定程式化的,并且规范的程度很高,运用的也相当圆熟。
        从古希腊的历史文物来看,最初的戏剧里有50人的歌队,他们身穿羊皮,头戴羊角,扮成酒神的随从、半羊半人的萨提洛斯,观众呈扇状分布在他们周遭。歌队的起初只是歌舞,直到有一个人以队长的身份,从歌队里分离出来,担当起演员之职。有史记载的第一个演员是泰斯庇斯,因此,“泰斯庇斯的长袍”,成为戏剧服装的代名词,“泰斯庇斯艺术”也成为表演艺术的代名词。在后来的演出中,埃斯库罗斯加进了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加进了第三个演员,于是,古希腊人开始利用对话的形式,反映英雄们的好坏,他们之间的战争、婚姻、私情命运等故事。演员们模仿酒神、身穿长袍、足蹬厚底靴、戴着面具,扮演剧中人物。
         四、结语
        经过对有关戏剧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中西戏剧在最初都是从宗教祭祀活动中、在集体仪式活动中破茧而出,吸收了很多祭祀活动中的元素并不断发展。就戏剧理论来看,西方戏剧发展的较早;而早期中西戏剧主题中既有相同之处(比如对神话传说的表现)也有不同之处;表演形式上更是具有相当程度相似之处。从起源出发,看得出中西戏剧诞生的共同原因并窥探到在漫长发展中逐渐表现出各自特点的端倪,但其承继自源头的相似性则始终可以在各自戏剧艺术中得到印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