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盐碱地水系在我国滨海城市普遍存在,特别是位于城市市区内的一些盐碱地水系已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城市的规划进程,成为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顽疾”。本文以东营利三沟水系工程为例,对该项目因地制宜的治理技术和景观结构进行系统性阐述,探究生态化改造过程中的技术路线和设计思维,为今后的盐碱地水系改造项目提供经验与帮助。
关键词:盐碱地治理;生态改造;滨河公园;景观设计
引言:
我国目前尚无盐碱地水系治理的国家标准,现有案例大多采用传统的物理性治理方式,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脆弱和单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盐碱地水系的治理理念迫切需要转变,把短效思维转变为长效思维,把单项治理转变为综合治理,以符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生态景观要求。
1 盐碱地水系的概念
盐碱地水系是指含有大量溶解盐且碱化度超标的河流水系环境。盐碱地水系是生态恶化的产物,其水质中的pH值呈碱性,离子浓度严重超标,会导致动植物失水,因此不能用于饮用和灌溉。
位于城市周边的盐碱地水系往往承担着排污泄洪的功能,会因人类活动导致二次盐碱化,这将严重影响水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并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利三沟水系工程介绍及治理方式
2.1利三沟水系工程介绍
利三沟水系工程(见图1)位于山东省滨海盐土主要分布区——东营市,是一条贯穿东营市的城区河道,水体面积为176350平方米。

图1 利三沟水系改造后鸟瞰图
2.2利三沟水系治理前状态
利三沟水系在治理前,局部区段建有养殖场等设施,长期存在污水排放现象,污染较为严重,已形成黑臭河岸,水质样本中总氮、氨氮、BOD5 等指标均超标,属于劣 V 类水质(见图2)。驳岸硬化,设施陈旧,损坏现象严重,土壤 pH 值较高,植被品种单一,灌木生长杂乱。
图2 治理前利三沟水质取样检测评价表
2.3利三沟水系成因分析
由于利三沟所处位置的地下水含盐量高,加之东营市春秋冬三季干旱,土壤蒸发量大,导致地下水和深层土壤中的可溶性盐随水蒸气蒸发进入浅层土壤,在雨水的不断聚积下形成了盐碱地水系。
2.4利三沟水系工程治理方案
利三沟水系的治理方针为清淤净水、生态修复,以多层次的生态治理方式持续降低土壤pH值,提高水质。
治理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步:
2.4.1 源头截污
解决污水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源头的控制。施工初期,利三沟水系施工方以新建和改造的方式在利三沟沿岸建造了大量污水管道,然后将利三沟沿岸的大量排污口截流,引流至污水管道中,避免了污水直排。
2.4.2 设闸控水
为创造水体动力循环系统,利三沟水系施工方在项目西侧和南侧设置了两道闸坝,将整个利三沟水域分为了深、浅两个区域。运转后,上游水流先进入浅水区,经泵站提升后自800mm管道进入1号闸坝下游深水区,再溢流到2号闸坝的浅滩激流区。
2.4.3 清理淤泥
利三沟的河底沉积了大量污泥,是本次治理的难点。利三沟水系施工方经充分研究、论证后,最终采用了先进的“污泥坑原位固化及稳定化技术”。该技术以强力搅拌方式,使污泥与固化剂充分混合,发生水合反应,在快速固化污泥的同时,杀灭污泥中的病菌、微生物,消除异味。固化后的利三沟河底污泥在挖掘出后大多以回填土和建筑材料的方式得到了应用。
2.4.4 净化水质
治理前,利三沟的水质情况非常恶劣,属于黑臭水质,含有大量污染物。利三沟水系施工方采用了多层次生态治理方式,首先人工曝气充氧,增强溶解氧浓度,再建立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培育微生物,以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去除利三沟水系的污染物,最后投放广盐性鱼类,构建出正常的水生态系统。
2.4.5 土质改良
利三沟水系施工方采用了“暗管排盐+微生物培育”相结合的修复方式。通过在原土层挖掘基槽,自下而上依次于基槽中铺设山皮土层、中砂层以及混合料碱土隔离层,通过中砂层中的透水管将含盐污水导出,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pH值与EC值。
混合料碱土隔离层是以生物粪、桔梗颗粒、碎石按照1:2:3的拌和比制成,以有机肥培育微生物的方式持续改善土壤微环境,这种方式即能预防地下反碱又能为接下来的植物景观塑造提供基础。
3 利三沟水系工程的生态景观设计
3.1设计理念
利三沟水系工程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为生态之融,强调人、城市、自然三者的互相融合,将人的活动梯度与生态梯度连接起来,把东营独有的城市文化和生态保护的科普理念灌注其中,强化“幸福东营、滨水生态、低碳生活”的项目主旨,打造出具备多种功能、多种体验的生态湿地公园。
3.2技术架构
利三沟水系工程的技术架构为耐盐生态型架构。该架构注重功能性,以利三沟的盐碱性生态治理为基础,搭建多层景观结构,并充分运用了周边的原有设施进行艺术再创作,将场地重新规划、整合、改造,培育生物栖息群落,构建完整的生态闭环。
3.3植物选择
为保证本项目的植物景观成活率,设计师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选取了多种东营当地地域性植物,主要为耐盐碱、水、湿生植物等新优品种,可简要分类为功能性植物和观赏性植物。
3.3.1 功能性植物
功能性植物选择标准:抗污染,有能力对空气和水进行持续净化。
以此标准,设计师选择了雪松、桂花、垂柳等抗噪音污染植物和刺槐、罗汉松、女贞、木槿等抗空气污染植物以及黑藻、水葱、菖蒲、芦苇等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3.3.2 观赏性植物
观赏性植物的选择标准:具有四季分明的观赏性,可与水域、建筑、设施互相映衬、协调。
以此标准,设计师在树木方面选择了银杏、悬铃木、榉树、金叶榆、黄栌、五角枫等特色大乔木和日本早樱、鸡爪槭、青枫、海棠、紫薇等小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方面则选择了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结香、月季、红叶石楠、缀花地被组合、亮叶忍冬、紫花地丁等。此外,设计师还为营造地域特色,大量应用了东营市的市花市树——红柳。
3.4景观风貌分区
3.4.1 传承之融
传承之融片区位于利三沟水系的上游,以城市文化、科普教育作为规划定位。设计师从河流的起点引申出文脉的发源,将城市文化的传承融入到景观设计的细节中,使步入其中的城市居民充分体验到东营这个滨海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
传承之融片区以十字形河道的音乐喷泉为中心,在沿河两侧的生态驳岸上设置了城市印象生态走廊、林荫休闲平台、林地雨水花园、景观台地、时尚光景亭等设施,创造出能自由互动的休闲区域。

图3 传承之融片区效果图
传承之融片区共有两大景观节点。
第一节点“浣渚寻源”的取名源自东营当地文化遗产“吕剧”。设计师引用了吕剧四大琴器(扬琴、三弦、琵琶、二胡)特征,于河岸边设置了标志性建筑——寻音剧场。该建筑参考声学原理,将内部回音吸收汇聚于广场内,在予人奇妙的听觉感官效果的同时也增强了该节点的传统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节点碧水芦湾则以生态净化为原则,打造了以自然能源为主题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西北部设置了多个太阳能电路板和风力发电机,运用风能和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提供电力;西南部的生态浅滩湿地驳岸中布置了多个生态滞留池,南部的水底也安装了自动水处理生化反应器,这些设施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持续净化水质的同时,还起到了向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
3.4.2 乐活之融
乐活之融片区位于利三沟水系的中段,以休闲健身、生态运动作为规划定位。该区域以现代体育运动为切入点,吸引城市居民到此健身娱乐,体会自然环境下的运动乐趣。
乐活之融片区依托改建扩大的湖面和湖面内的湖心岛、栈桥,周边搭配了的生态湿地、木栈道、音乐喷泉及水幕电影等设施,极富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当地年轻人最青睐的创意社交平台。

图4 乐活之融片区效果图
乐活之融片区共有两大景观节点。
第一节点湖心岛是本区域的中心景观,其岸边搭建了现代化风格的栈桥和亲水景观平台,能使人与水近距离接触,参与水上娱乐活动。湖心岛最具代表性的设施为水幕电影,这种新颖的多媒体技术,是通过高压水泵与水幕发生器的共同作用,让水喷出并雾化成水幕,放映机将光束投在水幕上就形成了电影画面。利三沟的水幕电影自启动以来,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已逐渐成为东营市的新兴景点。
第二节点生态过渡区则尽可能地保留了自然风光。该区域为环绕型河滨路景观,由内而外分成了滨水平台、慢跑道、自然草坡这三个层次。该跑道凭借其清新、静谧的自然生态,合理的路线布局,成为了周边居民进行有氧运动的最佳去处。
3.4.3 文趣之融
文趣之融片区位于利三沟水系的下游,其规划定位是传统及现代文化的融合、科普教育与生态湿地,可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亲子活动等需求。
文趣之融片区周边地块性质多样,设计者综合考虑周边地块及服务使用人群,设置了与乐活之融片区相连的慢跑道贯穿全线,围绕片区南端的4A级景区“国际候鸟栖息地”建设了生态观鸟塔 、生命之源广场、文化阶梯剧场等设施,将整个景区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近三倍,为升级至5A级景区这一目标创造了基础。

图5 文趣之融片区效果图
文趣之融片区共有两大景观节点。
第一节点野趣湿地在原有的“国际候鸟栖息地”景区设施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规划、升级,改造完的野趣湿地拥有盐生植物园、生态湿地、野趣观鸟区域、亲水空间及集散广场、景观湖面等多个区域,大幅丰富了游客的观感和体验,自开放后,游览人次大幅提高。
第二节点文化之水是利三沟水系最末端的河滨地坪广场,是本项目中的花园展示区。该节点拥有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温室建筑,以及彩叶林带、多彩花坡、艺术台地、特色景观桥等设施,植物的多样性远高于其他节点,使城市居民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都能享受到花园城市的自然美学。
4 结论与展望
利三沟水系工程作为盐碱地水系改造的经典案例,是在尽可能保留原有设施和植物的基础上完成的。该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屏弃了短效思维,以完整生态架构为前提,科学、高效配置耐盐碱的湿生植物,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植物生态群落。经治理后,利三沟水系大部分水域恢复至四类水质标准,局部水域恢复至三类水质标准。
利三沟水系工程在生态治理基础上完美融合了东营市独特的地域特性、人文历史及利三沟水系景观特色,打造出饱含东营文化气息的景观生态,充分展示滨水景观的地域性、自然性和亲水性,起到了引导城市居民步入其中,体会丰富自然层次色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小强.盐碱地生态湿地修复技术分析——以东营现代农业示范区东八路湿地修复为例 [J].住宅与房地产 ,2020(03)
[2]刘谦.地域特色下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滨河公园为例 [J].浙江大学,2019(01)
[3].李彤彤.泰安市明堂河北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J].山东建筑大学,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