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专类园的建设特点及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3卷7期   作者:黄慧旎
[导读] 植物专类园是着重强调植物造景与专类植物展现的园林形式,建设中必须要有多个学科的综合理论知识指导。
        摘要:植物专类园是着重强调植物造景与专类植物展现的园林形式,建设中必须要有多个学科的综合理论知识指导。在植物专类园建设前必须要科学论证多个方面,比如:园艺栽培技术力量以及项目选址等等,整体布局上要求全面展现专类植物,合理运用人文景观以及植被,园林小品与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要以专类园主题进行一体化设计。基于此,本文以植物专类园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植物专类园的建设特点,而且提出了植物专类园的发展方向,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植物专类园;建设特点;发展方向
        我国植物专类园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功能是相当多的,比如:美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生产功能等等,其中景观功能是传统园林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背景下,植物专类园逐渐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原来的新特征,现代的植物专类园承载的功能是综合的,园林美学的功能不再仅仅是为了展现美,更多时候探讨的是专类园与城市发展及人类生活需求之间是否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掌握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我国植物专类园的管理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植物专类园的建设特点
        (一)大力弘扬花文化
        花木的美,不仅有自身表现的外在美,比如:色彩以及形态等等,而且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人们赋予花木的意境美。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经常见到此植物专类园,此类专类园往往可以划分成多种类型,比如:同种植物专类园以及同属植物专类园等等[1]。首先,就同中植物专类园来讲,通常,面积相当小,主题植物缺乏多样化,主要选择一些颜色鲜艳的品种,比如:青秀山景区的兰园以及桃花园等等。其次,就同属植物专类园来讲,一般来说,选择拥有发达种属系统的植物当做主题植物,而且主要选择一些观花乡土树种,亲缘关系依旧可以控制在相当近的范围内,比如:丁香园以及山茶园等等。
        (二)体现出观赏特征,展现生态环境
        植物专类园的造景材料多数是观赏植物,也是文化艺术与园林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体验。许多类型的植物专类园都不是通过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划分,而是在人们面前展示特殊的观赏性,对于观赏内容,可以选择树叶和树皮的颜色,或者树叶以及树皮等等。比如:就北京植物园来讲,其色叶园将植物叶片的各种色彩展示出来;就西安植物园来讲,其芳香园的主要特点是嗅觉欣赏。除此之外,西安植物园和北京植物园的一些专类园,还使用适宜在相同生态条件下的植物完成造景,使人们观赏和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
(三)功能缺乏多样化,景观没有吸引力
        我国很多植物专类园都是在上世纪末建立的,大部分都是根据植物园来建立,没有完善的、全面的规划设计指导理论,基础设施不先进、园林景观过于传统。有些植物专类园类似于公园,尽管设置科普展板以及植物标牌,然而形式缺乏多样化,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游客进入植物专类园后,通常都是大概的游览,这样无法获得较强的认知感。
(四)以青秀山景区竹园实例分析植物专类园的建设
        青秀山竹园,该项目占地总面积约325亩,竹园内充分运用属于南方特有的丘陵地貌,以竹为本,与山、林、湖、谷、溪、墙等元素,巧妙结合,营造出了竹林滨水景观区,竹文化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林漫步区,项目利用景观烘托展示了竹类丰富的品种以及竹文学、竹绘画、竹文化景观的还原再现,充分体现了竹子刚、柔、忠、义的气节和特性。
         二、植物专类园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种类更加多样化
        很多植物专类园可以闻名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种类多样化,比如:英国的邱园,拥有超过5万种活植物,而草园种植的草超过550种,竹园种植的竹子超过130种[2]。

现代植物专类园物种的上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些在原来不能引种栽培的植物,通过普遍应用现代新技术,可以成功实现人工栽培,这样就会使得专类园中有更多种类的植物。第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推动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改革,进而让植物专类园有各种各样栽培品种。
(二)植物专类园景观高度符合园林美学
        初期的植物专类园在设计时,使用功能放在首位,专类园几乎都是依照其使用目的来种植植物,并没有考虑到植物专类园的整体景观效果。之后,随着园林景观艺术的出现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着追求使用和艺术兼容的植物专类园,而不仅仅满足于满足使用价值的植物专类园。比如:就牡丹专类园的发展来讲,刚开始将牡丹专类园当做草药园,人们想要获得药材,所以简单的将不同品种牡丹种植在一起,到了南北朝,才将牡丹视为观赏类的植物[3]。在唐朝,牡丹专类园发展迅速,上升到很高的层次,人们结合不同颜色的牡丹花和花期来合理配置,而且将其和山石进行搭配,成为体现园林艺术特色的牡丹专类园。到了明清时期,在牡丹专类园经常将青松古槐和牡丹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将牡丹的华贵充分体现出来。而当代的牡丹类专员是在传承古时候优秀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进园林的生态原则以及艺术原则,其不只是局限在每年春天的季节观赏,园中也陆陆续续引进其他品种的观赏植物,进而将牡丹专类园打造成很多植物共同生存、以牡丹为核心的小型生态圈。
        (三)植物专类园设计注重科学化原则
        相对于原来,现代植物专类园的设计侧重于科学化原则,将多个学科的科学理论当做植物专类园设计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使植物专类园与自然规律相符[4]。其科学理论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植物分类学理论等等为主。主要体现在,在相同的植物专类园中总体环境重视模拟自然,减少人工痕迹,物种有更多的生态型,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的共生,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而且可以为其他生物建立适合的生存环境,最后形成全面的生态系统。
        (四)人文关怀较为突出,功能不断完善
        植物专类园的主要功能是对专类植物进行研究、收集和保护,而且植物类专园也可以为人们提供科普教育以及娱乐休息等等功能[5]。比如:就北京植物园来讲,月季园是通过立牌解说的形式介绍月季花“和平”品种名字的来历,将反法西斯的思想正确传递出来,让人们知道和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可以获得的。当代植物专类园日益注重科普教育功能,科普教育的形式不只是将标志牌悬挂在植物上,还可以借助声光电技术使人们对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直观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我国越来越的人呼吁重视弱势群体,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盲人植物园,园内设置休息设施以及盲道,而且所有的植物都有语音系统和盲文介绍,比如:美国旧金山以及南京等等,都建立了盲人植物园。


结语:
        总而言之,相对于其他园林绿地建设来说,植物专类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共性,还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植物专类园使用各种植物创造独特的植物景观,具有普通城市园林绿地很难实现的景观效果以及科研科普价值。要想明显提高植物专类园建设的合理性以及艺术性,从业工作者必须要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总结经验,根据每个地区的植物园实际情况,促进植物专类园建设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莲,农春仕,巨云为,朱兴洲.林业高校植物专类园建设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白马基地樱花海棠专类园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36):231-233.
[2]张海霞,李茂娟,崔强,李玉明,许怡晓,曹罕升,杨雄斌.南岭植物园药用植物专类园的建设与传播功能[J].绿色科技,2019(09):35-37.
[3]杨玉灿,王晓斌.浅析植物专类园的建设特点及发展方向[J].南方园艺,2018,29(01):39-41.
[4]李蕴峰,翁国盛,赵利群.浅谈药用植物专类园的建设[J].防护林科技,2017(12):91-92.
[5]黄仕训,周太久,骆文华,王燕.桂林植物园的专类园建设方法和特点[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7(01):49-5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