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企业发展树立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在保证自身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创新型管理模式的开发力度,转变企业人员效能的输出方式,从而构建清明的建筑行业市场环境。就企业发展来说,仅依靠传统管理办法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经济大环境,尤其是建筑行业,涉及需要管理的层面较多,若不积极创新管理办法,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失去原有的占有份额。本文将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出发,明确创新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创新方法的实践要求,以期为管理人员增加理论深度。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现状和创新
引言:建筑工程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人员的管理,还包括对成本的控制、进度的把握以及安全问题排除等工作的系统性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始末,为提升工程质量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管理涵盖的环节广,需要管理人员提高思想认识,积极研讨创新发展的办法,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现状
1.1配套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管理体制是管理办法付诸实行的前提条件,具有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才能够将人员合理分配提升执行力。而有些建筑单位,对构建科学性的管理体制的认识程度不足,采用缩减开支的方式减少管理人员的投入,降低人工成本,设立的部门不足以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导致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频发,延缓交工进程。甚至有些部门人员身兼数职,管理多个施工环节,精力分散现象严重,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导致质量监督的水平大打折扣。
1.2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
安全问题向来是建筑施工现场的第一大问题,需要管理人员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前预判,并制定解决办法。而当前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不到位,对施工现场秩序管控过于松懈,导致在近年来施工现场多次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损害经济效益。并且由于施工现场人员密集,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难度大,没有一套完善的排查办法,致使安全管控工作一度成为困扰管理人员的首要问题[1]。
1.3被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不统一
建筑工程的核心地点是施工现场,因此对施工现场人员的管控成为管理的主要方面。施工现场人员结构复杂,工作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对安全和质量意识的水平不高,难以与管理人员形成统一的管控水平,阻碍管理人员下发管理办法的执行效果,导致材料使用和设备维护方面有行为和意识上的偏差,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对成本的把控。
1.4领导人员唯利益论
当前国家就建筑行业的乱象提出宏观调控的办法,结合建筑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施工和管理标准,并颁布多个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但这些制度性内容落实的效果不佳。原因在于,不少承包商唯利益论,不顾制度中要求的内容,对于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也是应付了事,制度无法落地。国家政策为管理办法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部分承包商眼界过窄,导致出现制度要求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行为出现[2]。
2 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面对建筑行业乱象,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成为管理人员仍需探究的问题。为解决当前发展的不足,管理人员应当积极探究创新发展的方法,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建筑业属于国民经济的重点组成部分,带来的经济效益为社会进步注入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面对社会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管理办法的创新使自身发展更具有前瞻性,确保市场份额,帮助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管理更具有流程化和科学性。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延伸到技术层面,促进企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有利于吸纳多渠道投资项目,增加资金来源。
管理模式的创新对资源规划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筑工程项目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和材料资源,人力资源顾名思义就是各司其职,通过创新模式的提出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加快了部门间信息的传播速度,使有关要求及时落地,相应国家号召。设备和材料资源指的是施工现场的用料和用具,做好这两方面的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增加毛利润,扩大经济效益。只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而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水平,因此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势在必行[3]。
3 创新管理模式策略
3.1 为管理系统注入创新血液
提升管理系统的科学性需要引入新型管理技术,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环节多,施工现场人员密集,如不采用系统性的管理办法是无法满足管控成本的降低安全隐患的要求的,因此应当立足于现今社会,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的评率,并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合理规划管理系统,保证在出现应急状况时,可以及时获取解决办法,确保处理办法应用过程的流畅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转变原有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加大对系统建立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前期人员配备和技术引用的资金流畅。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有针对性设计系统管理模式,帮助建筑管理呈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管理系统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形成常态化的优化机制,不断注入创新血液,拓展隐形市场,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3.2 完善管理技术
管理技术指的是,面对不同的管理层面实施的有针对性解决意图的办法,因此管理技术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对于提升工程效率方面:工程效率受到人员水平和信息流通两方面的限制,人员水平管理需要完善人员考核和评级机制,对于施工人员要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增加对资历审查的环节,对于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人员及时处理,保证进入施工现场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在信息流通方面,管理人员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渠道要借助互联网,利用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来缩短问题处理的时间,保证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备的处理意见,不阻碍工程进度,提升工作效率。对于信息管理方面:施工前要根据现场环境和用户要求设计施工图纸,但由于纸质的图纸只能对施工要点做文字和二维目标的解读,难免会出现与施工作业不相符的情况发生,二维目标的解读不具有物象化的特点,施工人员难以精准把控设计人员的意图,由此可见,应当使用信息化技术,例如BIM技术,对图纸内容做三维目标的展示,使施工人员在作业中能够清晰的领会设计意图,减少由于信息交流不对等产生的资源浪费,提升了对时间和成本的管理高度[4]。
3.3 优化组织结构
当前组织管理结构呈现出各部门独立管理的状态,部门间互动交流的频次较低,影响管理信息的部门间的流动速度。因此,应当优化管理组织结构,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现有的人员安排,调整部门的工作要点,明确人员的权责归属,调整组织架构,合理提升部门间的交流频率,增加互动的黏性[5]。部门间应当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每个部门中设置本部门管理结构,以部门经理为主要管理责任人,承担对该部门内部人员的调控任务,确保每个参与工作的人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刺激员工主动参与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负责人交代的任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从人员和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创新管理机制,使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机制,进而提升成本管控效果和工程效率,助企业重回行业顶峰。
参考文献
[1]郭小平.新时期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探析[J].四川水泥,2019,01:348.
[2]冯丹丹.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策略[J].四川水泥,2019,02:220+239.
[3]李佳,周鑫.探究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3:151.
[4]袁辉.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分析[J].中华建设,2019,02:62-63.
[5]秦凯燕.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