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在发展要求之中更是指明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之中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一、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合理选择方案,将导致海绵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应把握以下总体原则。
1.1基于“问题与目标”导向
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对问题的系统把握和对目标的合理制定。通过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等多重问题的系统梳理,划分问题严重等级,并以此确定目标主次关系,进而构建以核心目标为主,其他目标为辅的多目标雨水系统。
1.2基于区域整体达标
国家相关文件提出:制定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避免违规超排,即要求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应合理划分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分区,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分区总量控制指标,建立以流域、排水分区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的区域管控制度和考核办法。
1.3基于生态优先、绿色优先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坚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的原则,注重原有生态保护和修复,并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工程措施,综合实现多重目标。
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2.1 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之中的雨水排水等因素,应当综合节约资源以及水体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相关部门已明确颁布了有关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标准与指南,对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基本原则,从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安全统筹等几个角度出发。
海绵城市的内涵之中更加融合了低影响开发的思路,不断推行低影响开发过程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相关建设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通过水循环等发展确保城市生态健康发展。
2.2 绿色生态城区划分
与传统城市规划及建设相比,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功能更加清晰,并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绿色建设等多方面功能作用。在进行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规范、合理的控制工业用地面积,通过合理用地控制,提升居民及公共用地比例,以改变城市建设的整体绿色生态分区。在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过程中,针对海绵城市规划应进一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加强绿色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绿色生态城区功能,发挥土地功能,建立良好的海绵城市。
2.3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优化
当前阶段,城市雨洪管理各项技术应当与低影响开发思路之间相结合,相对于常规城市建设,创新理念之中更多倾向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彼此融合与协调,确保可以达到开发区域之中的水体资源以及水系统的平衡,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城市用水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的保持自然水体的循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绿色雨水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能够对城市雨水流经问题提供多种处理办法:包括下垫面流经形成之后,可以利用规划管网的方式排出,这属于末端治理的重要方式。
2.4 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建设
市政道路路面的海绵城市建设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入渗及调蓄原则进行道路排放设施设置。例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该设施建设区别于常规办法,其能够从径流形成的源头位置首先进行消减,并对径流形成进行有效控制。其技术主要包括透水性铺装技术。现阶段,在透水性铺装技术领域之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扩大材料与材料在实际铺装阶段的缝隙,加强缝隙之间形成的透水性;第二,提高透水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透水性。通过上述中两种方法,则能够更好的改善透水效果。
(1)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采用路面砖组合衔接方式进行铺装,并在实际操作中,对砖材料之间保留缝隙,同时在缝隙之中填充陶粒、小石子等填充物。在此铺装结构中,路面材料透水性较差,主要依靠的是缝隙填充透水方式完成渗透功能的发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面包砖铺装以及植草砖铺装几种形式。
(2)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技术分析。此类型的铺装工艺中,下垫面材料属于完整的块结构,因此,无法形成缝隙渗透,为此,就需要铺装材料自身具有渗透能力。本材料具有孔隙通道,并能够在雨水降落之后顺着空隙完成渗透。没有降水的情况下,空隙也能够成为空气与土壤之间的通道,提高透水性。除此之外,还有自透水性与缝隙透水结合的铺装工艺,就是对两种材料相结合,达到透水功能需要。
2.5 生态规划及建设技术应用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用生物滞留工艺需要设置生物滞留池或者是下凹式绿地等区域,这些功能区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道路两侧绿化带或者是街边的绿地范围内。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径流雨水通过道路两侧的开口侧石等设施进入到生物滞留带当中。雨水口为此可以设计在生物滞留带(道路绿化分割带)之中,且雨水口顶南高程应当高于种植土面。
生物滞留带下凹深度通常应当达到100mm~300mm范围,生物滞留带内种植的植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生长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在城市道路绿化区域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结构与坡向,优选拥有良好自然集水能力的区域作为自然生物滞留区,且应保证道路行车安全。设置在城市雨水管道末端的生态湿地能够促使流经雨水经滞留以及消减后再汇入城市水环境。生态湿地实际面积将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决定;生态湿地实际位置需要充分结合雨水管道规划以及区域范围内的水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确定。结合城市建设相关原则,规划策略需要能够充分体现本地特色,并形成本土适应性以及技术性。在实际建设中应当选择适宜技术内容。在已经确定城区适宜建设海绵城市前提条件下,需要根据地块、街坊以及城区等的差异性,选择不同应用层次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而在具体规划流程上,首先应当对区域范围内的场地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包括对地形、排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其次,针对城市区域之中的雨水排水等进行分析。再次,对前述中流域情况进行规划。最后,确定各项数据指标,控制好场地内向场外的流经雨水以及污水情况。
三、结 语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各规划阶段能做到达到总规定的目标、完成控规定的指标、落实修规定的坐标,就能缓解水污染、内涝等的城市发展问题,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海绵城市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创建具体适合中国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和标准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学者共同研究制定。
参考文献:
[1]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2]苏义敬,王思思,车 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5(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