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息力驱动下的系统安全涌现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07期   作者:陆海贝
[导读] [目的/意义]安全信息学为安全科学研究打开了全新视角,基于安全信息提出的安全概念也为深入认识系统安全并解决系统安全问题提供崭新思路。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信息学为安全科学研究打开了全新视角,基于安全信息提出的安全概念也为深入认识系统安全并解决系统安全问题提供崭新思路。[方法/过程]首先定义安全信息力(SIF)并明晰其内涵与意义;结合系统科学原理,提出系统安全属于系统的一种内驱涌现特性,构建安全信息力驱动下的系统安全涌现机理模型;最后提炼系统安全涌现研究带给安全科学研究的新启示。[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安全的本质是安全信息力驱动系统组分形成良好安全信息结构,并经系统层次效应累积与跃迁,最终在系统整体呈现的一种涌现特性。安全涌现性研究能够为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系统设计、事故致因分析等多方面安全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安全信息力;系统安全;安全涌现;研究
        引言
        依据安全信息学原理,信息是系统内一切要素相互关联的纽带,是系统各部分在系统中的状态与运用的表征。安全信息能够用于分析系统内各部分的关联关系,安全信息的合理利用能够大大减小系统安全认识的不确定性。这种信息利用能力通过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安全改造的能力在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深入分析与认识系统安全。
        1安全信息力的定义和内涵
        安全信息是消除安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认识不确定性的媒介。从宏观角度看,系统外部因素或其它系统也会向系统输入信息,并对系统安全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宏观安全信息用数学集合表示:SI∈{SIin}∪{SIout}(SI表示安全信息,SIin表示系统内部安全信息,SIout表示外部输入安全信息)。信息的存在是客观、普遍的,但其价值的体现还需经具有信息接收能力的主体对其加以处理与应用。信息学学者将这种发挥信息价值的能力称为信息力,根据不同学者对信息力概念的解析,将信息力内涵总结为:信息力是个体或组织吸收、消化、扩张信息,更新原有知识信息库以服务于自身或所处系统发展的综合能力。
        基于安全信息与信息力的内涵并将两者概念交叉融合,可给出安全信息力的宏观含义:系统运用安全信息服务于自身安全水平发展的能力。为具化安全信息力的概念,结合安全信息活动与系统安全核心目标,给出安全信息力的定义:安全信息力是系统相关人员、组织及具有智能的组分基于所获得的安全信息,认识系统安全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并在一定安全目标导向下利用安全信息开展相关活动,以促进系统安全发展的内在能力。
        2SIF驱动下的系统安全涌现促进机理
        2.1系统安全涌现性原理
        安全问题的本质是系统问题。在研究系统的安全问题时,由于系统内各个部分都与系统安全密不可分、不可忽略,因此本研究涉及的系统亦可称为安全系统,即用于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根据系统科学原理,其中几个核心概念需要阐述:组分、层次、系统整体。
        组分是系统的实在基础,是具备一定独立性与功能性的系统基本组成;但仅有组分的存在,无法保证系统能够产生各组分和之外的特性,还需各组分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反应作用、相互制约、促进等结构关系。
        现代化安全系统由于其规模较大,并非仅有组分与整体两个层次,而是在系统设计阶段或运行阶段有策略地将庞杂、繁多的系统组分进行多次整合,形成数个中间层次。如按照组分核心功能将相似组分聚合,按照组分间关联作用将组分联合,从而形成不同高层次上的组分,统一层次不同组分间的地位相同,不同层次上组分的地位有高低之分。
        在各系统层次,下属组分整合时呈现出新的状态与安全功能。组分间原本关联微弱的信息经聚合、交融而激发出新的安全信息与功能。由于在层次内部各组分间的聚合、关联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效应并逐级积累、跃迁。层次安全信息结构是单独组分向系统整体特性的过渡。系统的中间层次对下属组分状态具有保障作用,能够支持组分实现动态的调整与恢复。在系统整体层面,充足的安全信息可以预测其整体安全状态的演变趋势,并为各组分、层次提供预先指导。

同时,当系统整体上表现出足够良好的安全涌现时,才能保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安全状态,且能实现安全的发展性。系统具有稳定的安全涌现性是现代化安全系统所需要的,也是安全科学研究所追求的系统安全。
        2.2SIF驱动下的系统安全涌现促进机理
        安全作为系统的一种涌现特性,是系统整体的安全信息结构所能实现的功能以保障系统安全、稳定且良好的运作。系统安全信息处于有序状态,这也意味着需要对系统输入额外的能量。换言之,安全涌现特性需要驱动力才能实现。由于安全系统涌现特性在本质上是不良安全信息经过转换、消除,积极安全信息创生、传送、增殖,是一系列信息活动的结果,因此系统安全涌现的核心驱动力可以是安全信息力。且由于安全信息力主体主要存在于系统内部,可以说系统安全涌现特性是系统内驱力的驱动结果。
        基于安全信息力的作用方式,安全信息力通过有目的地改变安全信息流的运动状态,以得到期望的安全信息结构。系统各组分并非完全独立于其他组分存在,在一定条件与时空下,不同系统组分间也存在信息交流。系统组分间的安全信息流也需要通过安全信息力进行定向引导与驱动作用,以形成组分间良好的信息结构。
        3系统安全涌现研究的启示
        3.1统安全管理方面启示
        系统安全管理的核心不应是对单独要素的严格控制,单独要素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或“不安全”,必须将各要素置于其所处组分内,剖析要素安全信息与其相关联组分的信息关联状态是否符合安全需求,并在安全信息力驱动下维持动态的稳定。人不应视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而应是安全管理的主体,这不仅体现在组织安全信息力主体本身的安全管理职能,还由于驱动力来源于系统自身的个体人、组织模块、智能模块等,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利用等能力。安全信息力需要不断培养、提升与锻炼,因为系统内需要足够多具有优质安全信息力的组分,保证系统在各阶段、各部分都能保证安全信息力作用有效输出。智能模块的安全信息力在现代化复杂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能够弥补人在信息获取时的局部性、信息分析的滞后、缓慢等缺陷,但在对信息的理解与运用信息进行决策目前以人为核心执行。
        3.2系统安全设计方面
        系统设计之初,应以保障系统安全功能实现为基础,构建系统各部分的安全信息交流通道尤为重要,这是安全信息力是否能够高效执行的必要保障。智能模块如何高效发挥其潜在的,对智能的安全信息模块的布局,安全信息捕获、反馈体系的设计是将智能模块安全信息力发挥至高效的重要环节。欲获得期望的安全信息结构,需要针对具体系统掌握其组分分布、特点、相关联组分的特性。安全氛围本身也是系统内安全信息事故致因分析方面。不再局限于对系统的某几个要素进行单独分析与考量,而是将安全系统拆分为若干重要组分,分析各组分(多个单独要素相关联的)的内部关联状态。加强各部分间关联关系的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是基于安全信息学与系统涌现原理对本源安全的初步探讨,未来将对其具体问题开展深入、具体的研究,如安全信息结构的建模与应用研究、系统安全层次演变理论建模、安全信息力培养模式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吴超.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J].安全,2019,40(8):32-33.
        [2]王秉,吴超.安全信息素养:图情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7):39-40.
        [3]章雅蕾,吴超,王秉.安全情报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J].情报杂志,2019,38(3):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