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安全学是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是国家生存发展和维护主权的前提。国家安全分对内和对外两个职能:对内是保护国家内部的安定和团结;对外是保障国家免受外来的入侵,从而保持国家独立。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主权地位的不动摇,是国家安全最根本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应急;管理;安全;科学
引言
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许多新成绩,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统”与“分”、“防”与“救”、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的关系等等。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往往需要有力的学理支撑,而重大社会实践需求向来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就此而言,当下梳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基本内涵,探究应急管理与安全科学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1.1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的协同管理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形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集中了现代突发事件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研究、组织理论研究、行为分析研究、案例研究等前沿探索的多项重要原则,在实践方面表现出反应速度快、动员能力强、应对效果好等优势。201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强化了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我国当前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过度动员、部门协调困难、社会力量薄弱、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应急协调机制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管理流程的重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取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应对的方式,构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非政府组织、工商企业、红十字会、教会、志愿者组织等。我国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决策占主要地位,而来自底层的信息传递以及通过政府和公众双向互动的决策模式缺失,在决策和应对流程上缺少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互动环节。整体来说,我国需要改变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的现状,应该把民间力量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入到危机应对的流程中来,以多主体参与的形式进行安全事件管理,这些目标都需要通过多主体多层次多环节的协同管理得以实现。
1.2风险管理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安全危机事件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国内外在风险管理理论与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安全事件风险辨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灾因子分析方面,基本思路是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基于研究区域地理特征、历史灾情、暴露要素等,分析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和重现期等统计规律,预测某一强度的致灾因子在何时何地发生等。在安全事件危险性评估研究中特别关注原生事件演化出的一系列新的次生、衍生事件形成的危害性极大的链式效应,并可能产生国家安全危机事件等。目前学术界对于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大多仍以单项灾种为主,其中包括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方法,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气象服务保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洪灾地区救灾防病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水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考虑了信息获取能力,决策指挥能力,资源保障和配置,应急队伍与装备等方面的因素。风险辨识相关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致灾因子,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对于多致灾因子综合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基本上仅形成了框架或处于定性、半定量研究阶段。风险沟通的研究主要涉及风险沟通的内容与原则、步骤与渠道等方面,强调说服和教育公众的单向的沟通。
关于公众心理对于风险沟通的影响、考虑人们有关风险的主观认知和判断等方面研究不多。
2应急管理视野下安全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3.1夯实学科基本概念和通用理论基础
无论从《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看,安全科学学科都已经确立了一级学科地位。但从内在逻辑看,安全科学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得以迅速确立独立学科地位,并非该学科自身发展积累的自然结果,而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贯重视,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建立三级学位制度的大势,得益于原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等全国性安全学术团体的建立,得益于完整科学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架构在学科创立初期的提出。尽管现在已经有170所左右的高校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有超过700万人的安全专业人员队伍,但安全科学通用基础理论体系仍未建立完成,安全科学的根基仍然不牢,难以为各行业安全实践提供有力指导。现有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难以支撑安全科学学科既有研究范畴统合,遑论研究领域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义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评估安全科学通用基础理论及其基本前提的当前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步构建完善适应当前学科发展需要的安全科学通用基础理论体系。
3.2为应急管理学科创立发展提供支撑空间
重大实践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但实践工作和学科建设遵循不同的逻辑路径,并非实践中越重要的问题,其对应学科的层级越高。另外,任何学科建设都要有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基于安全科学既有学科体系架构,对于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最现实的推动路径是,首先在其公共安全二级学科中设立应急管理三级学科。2009年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修订版中增设公共安全二级学科,只是为了满足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安全的急需,并没有真正理顺公共安全与安全科学原有学科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而且公共安全之下所列的三级学科只是按照现有工作内容列出的,其实并不符合学科规律和要求。因此在将应急管理增设为公共安全的三级学科时,应一并重新梳理修改现有的三级学科。可视情况发展,择机整合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等不同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三级学科,建立更加统一完整的应急管理二级学科。
结束语
现阶段,安全科学可以在事故灾难领域为应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安全科学作为与应急管理关系最密切的一级学科,可以借助其公共安全二级学科为应急管理学科创立发展提供支撑空间。安全相关学科面向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安全需求而生,必然因社会安全需求的变化而变。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的安全科学学科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新的相关学科对接,也要坚持自身视角定位,不能妄自菲薄,轻易动摇自身根基。无论如何,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安全需求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安全科学学科目前的研究对象和应用领域不会消失。安全科学学科的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基本概念、通用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架构的丰富与完善,取决于全体安全学者和安全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
[2]刘潜,张爱军.“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修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1):5-11.
[3]庄育智,等.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2.